輔導心理學博士課程應屆畢業生徐澤琛,本科在香港都會大學(前稱香港公開大學)修讀心理學。2014年來到樹仁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課程,完成作為輔導心理學家的基礎訓練。畢業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決定要在學術和專業上再進一步,於2016年報讀輔導心理學博士課程。

「我會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我拿到的博士學位。本以為可以用3年時間完成,但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的出現,影響了收集數據的進度。」徐澤琛對《樹仁簡訊》記者說。

徐澤琛以香港學童家長的「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和「自我差異」(self-discrepancy)為博士論文的研究焦點,探究兩者如何及為何能對家長管教女子帶來效益。

他說,在文獻探討的過程中,發現懂得「自我關懷」的家長,在管教上較有效能,能降低管教上的挫敗感,也能與女子建立較好的關係;但為何「自我關懷」能帶來的效益,學術界至今還未給出清晰的答案。因此,他決定把當中的重要中介因子「自我差異」(self-discrepancy)抽出來作重點考察,找出懂得「自我關懷」的家長如何看待「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差異,繼而利用「自我差異」理論去解釋和整合現有與「自我關懷」與子女管教相關的理論及研究結果。

除了梳理相關理論外,徐澤琛通過問卷了解400名參與研究計劃的小學生家長的管教方式,以及對「自我關懷」和「自我差異」等概念的認知。他形容,這項研究在學術上帶給他重大的收穫。

徐澤琛是輔導心理學博士課程應屆畢業生。

「我在學術上的最大得益,是獲取開展和管理一個大型研究項目之經驗。我修讀碩士程課時也做過問卷調查,但今次的規模大得多,我要向全港小學發出公開信,邀請學生家長參加我的研究計劃,也在很多學校舉行講座,接觸超過1,200名家長。」他說。

談到課程的實習方面,徐澤琛形容對提升他的專業能力也很有幫助。 「打個比喻,完成修讀輔導心理學碩士課程後,我成為一塊經過粗雕 的玉石,處理個案時能運用已懂得的概念和理論,但介入手法未必十 分純熟;而博士階段的臨床實習,則將玉石精雕細琢。我亦從中做了 很多反思,能力也得到提升。剛好我的論文觸及『自我關懷』,讓我有 徐澤琛 輔導心理學博士 體會未認識『自我關懷』的我,跟了解『自 我關懷』後的我,兩者之間的分別。」

徐澤琛目前是輔心系的兼職講師、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的輔導心理學家,正參與輔導心理學家在香港發展及抑鬱症治療的研究。他希望未來可以在教學、研究和執業三方面繼續發展。

來源:2021年11月及12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