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頂尖實業家,都有其成功方程式。合和實業創辦人胡應湘博士,就是憑其精準眼光,把握參與興建內地基建的機會,建造多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具影響力的項目。他在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寄語年輕人應時刻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明辨是非,掌握兩文三語,捉緊人生機會。

胡博士是首批到內地投資的香港地產商,除了合作興建廣州中國大酒店、興建發電廠解決廣東省電力不足問題,又積極興建公路如廣深高速公路、虎門大橋等,改善交通基建,對內地基建發展極具影響力。

作為成功實業家,胡博士最自豪是判斷準確,選擇到內地參與投資基建發展,發揮示範作用。「最開心是一九七九年聽到鄧小平說推行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找到正確方向,釋放十億勞動人口,為中國經濟帶來極大影響。」他補充,要發展經濟,就需軟硬兼備,硬件上要由基建、發電廠及網絡通訊等入手,教育則屬不可或缺的重要軟件。

曾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又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土木工程,胡博士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眼見美國的州際公路網絡為工商業發展帶來正面效益,那時我就想,如果我可以為中國的珠江三角洲(即現時的大灣區)發展基建,興建高速公路,就可以帶動人流,發揮群體作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他續指,中國多年來在基建方面所下的功夫,奠定今日的富強興旺,「長江三峽控制水災之餘亦能發電,又建設了完善的高鐵網絡,目前興建橋樑的技術亦全球首屈一指,有幸為國家發展出一分力,我覺得很滿足。」

胡應湘獲頒授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合和實業過去參與多個本港房屋項目發展,如九龍灣德福花園、北角健威花園及跑馬地樂活道一帶等的屋苑,標榜貨真價實,胡博士對解決香港住屋問題亦很有前瞻性。一九九七年已向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類似「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香港最需要解決房屋問題,國民收入高,但租金亦佔收入比例太多,市民連基本的住屋需求亦未能滿足。我支持『八萬五』政策,當時亦有提出開山填海造地以解決土地供應短缺問題,事實上香港一直都是靠開山填海來發展。發展商不怕政府興建更多資助房屋,只有讓市民降低生活成本,積聚財富才有能力轉投私人樓宇市場。當然我認為政府在處理土地問題上不夠決心,每件事都一定有贊成與反對聲音,學西方民主諮詢,亦不能一聽到反對聲音就退縮,不會有每個人都滿意的方案,應以廣大群眾利益為依歸,而非有少部分人反對就推倒政策。」

香港寸金尺土,面對近年樓價高企,胡博士坦言不能全怪發展商,「地產商只是麵包師傅,買麵粉(地皮)做麵包(興建單位), 地皮賣得貴,樓價相對亦會貴,巧婦難為無米炊。」他重視家的概念,希望香港社會可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很多香港人貢獻前半生服務香港數十載,年老時工作能力變差,卻因居住環境太細而未能與家人同住得到照顧,總不能單靠興建老人院解決養老問題,這又回到官員是否認知到問題的迫切性,所以我推崇孟子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民為貴、君為輕』,香港人其實好簡單,只想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年屆八十六歲的胡博士自言已踏入半退休,抱「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雖說對政治沒興趣,卻真正做到敢言,「我也是升斗市民,解決問題要有智慧,身為工程師的我慣以科學基礎去做決定,當然做人做事最重要有信念,才可站穩陣腳,所以我一直堅守盡自己責任、對社會有責任,要心安理得。」回望人生低潮,他說要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東南亞投資基建,惟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結果在泰國參與的曼谷高架公路及鐵路項目,被當地政府以鐵路無法如期完工為由撤銷合約,最終虧損數十億元。胡博士也承認這是他遇過最大的挫折,「人生一定有犯過錯,最重要汲取教訓不重複犯錯,亦不要怨天尤人。」

曾身兼香港理大工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的校董會主席,胡博士熱心支持教育為社會培育人才。談到教育下一代,他笑言不懂循循善誘,即使兒子也要靠自我修行領悟,但卻很認同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鍾期榮伉儷的辦學理念,亦欣賞仁大「敦仁博物」的校訓,在增長知識同時培養品格,成為才德兼備的人貢獻社會。「本地大學不遜色於海外學府,香港政府願意亦投放資源在教育方面,只是辦教育最重要是人,師資優秀有水準,學生除了培養好的品行,亦需裝備自己,打好兩文三語基礎,不應因語言能力阻礙個人發展。」

來源:2021年11月及12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