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系系主任張越華教授向《樹仁簡訊》記者指出,社會學系於近3年開始進行課程「改革」,追隨着現時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和發展的趨勢,加入兩個專修範圍(concentration)。於樹仁大學50周年之際,社會學系發揮其獨特性,加強學科專門性,從而達至「既廣亦專」的理想狀態。

強化學生實踐經驗

張越華教授於2016年9月加入仁大,曾於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工作20多年,他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仁大一向都有基礎社會學課程,惟課程欠缺結構,學生缺乏學習計劃,故開展一連串「改革」,加入兩個專修範圍,包括「企業精神與社區」(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ty)和「文化、文化承傳及創新」(Cultur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旨在令學科「既廣亦專」。

他指出,仁大相對其他院校的社會學課程更有獨特性,有更多的實習機會,學系亦持續改善實踐及應用的聯繫性。兩個專修範圍有助加強學系教學目標中「實踐經驗」(practical experience)的環節,同學可加入機構如社會企業進行實習,應用及分析社會學理論,增加受聘機會,同時盡其社會責任。

在課程內加入兩個專修範圍的建議,已在2020年獲學術委員會通過,適用於2021/2022學年升讀三年級的學生。

學術研究方面,據張教授表示,學系研究活躍,獲撥款的記錄亦相當出色。他連同其他5位不同學系的老師在2019-2020學年獲研究資助局「院校發展計劃協作研究撥款」(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Schem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ant)資助346萬元,用作研究青少年身分認同型態。身兼協理學術副校長(大學研究)的陳蒨教授,亦曾獲資助研究中國文化如潮籍盂蘭勝會在香港的轉變等。學系其他同事亦獲得不同來源的研究資助,包括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The Lord Wilson HeritageTrust)、禁毒基金(Beat Drugs Fund)及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Public Policy Research Funding Scheme)等。在2019年9月,學系獲得的研究資助合計近600萬元。

張教授指出,相關研究將為社會作出不少貢獻,當中青少年身分認同型態研究將聯同政府、非政府組織及有關青少年政策研究的機構和人士,探討如何將研究成果套用於社會政策青少年服務;盂蘭勝會研究將通過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有助於在香港傳承中國文化;剛戒毒青少年生涯規劃對預防重吸的效用等。

開設新課程成中期目標

展望未來,張教授表示,社會學系正探討將來開設新課程的可能性。新課程或會朝文化及文化傳承方向發展,希望將來可擴充學系人手以應付新課程發展的需要。近年新研究院大樓的啟用亦有助整合同學對社會研究的參與,及設立更多工作坊等。他又說,現時教師團隊保持
士氣,延續教學及研究的良好表現。外在而言,則希望收生會有所改善。另外,目前學系與校友、僱主等持份者聯繫不足,希望將來藉着更多交流,可以聽取他們對畢業生表現的意見,以及從他們那裏獲取更多實習機會。

來源:50周年校慶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