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一直積極發展學術研究,近年來投放於學術研究方面的資源更越來越多。仁大協理學術副校長(大學研究)陳蒨教授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大學會繼續以推動「數碼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為方向,進行更多對社會有益和有影響的研究,幫助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

陳教授指出,「研究」一般而言分兩部分,分別為舉辦學術研討會和發表學術文章。仁大於近20年間,已舉辦過多場大大小小的學術研討會,亦已發表過多份學術文章。同時,仁大的研究中心亦由1996年的1個,增至現時的12個。由此可見,仁大不斷加大推動研究的力度,而研究在仁大的定位和作用,已由過去的「教研雙長」(teaching-led, research-informed)發展至「教學主導,熱衷研究」(teaching-led, r esearch-active)。

「為社會帶來裨益和影響,是仁大開展研究項目和發展研究的大方向。」陳教授說。

陳教授又表示,仁大近年發展研究時強調要推動「數碼人文」,即鼓勵學術人員利用資訊科技或數碼媒體技術進行研究,或利用資訊科技或數碼媒體技術去發布相關研究成果。在實踐時,各同事要利用科技結合其對學科的認識,發揮想像力,推動創新的研究活動。

「『數碼人文』對大家來說可能有點抽象, 而且難以明白,但它本來就是一個概念,學者可以依據個人的研究興趣,結合資訊科技或數碼媒體,自行發揮想像,以合適的方法開展不同類型的研究或推廣研究成果。」陳教授說。

陳教授期望,同事可以利用「數碼人文」進行研究,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例如有助於公眾教育,或政策制訂者規劃政策。她以自己正進行的潮籍盂蘭勝會計劃為例,指出該計劃運用數碼科技和媒體技術建立虛擬博物館,把研究成果呈現出來。她預期虛擬博物館可於2023年底啟動。

在研究資金方面,陳教授直言,對於有意開展研究項目的同事來說,現在可謂不乏研究資金,因為除了研究資助局的資助外,創新及科技局等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及不同類型的社福機構等,都有各式各樣的基金資助研究,供大專院校學術人員申請。過去兩年,仁大至少從26個機構中得到資金進行相關的研究活動(見表)。她認為,只要研究計劃書寫得好,獲得研究資金的機率就會提升。她鼓勵學術人員在構思和撰寫研究計劃前,可以多與她或其他同事交流,增加研究獲得接納的機會。

來源:50周年校慶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