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掌舵十年選擇退休,「轉跑道」自設金融科技公司再闖新天地。
陳德霖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分享成功之道,認為活在時代變化之中,大學「教做人」和「傳知識」同樣重要;大學生處世心態舉足輕重,凡事對自己有要求,時刻保持求知慾,有助應對未知機遇。
1976年,樹仁書院正式註冊為專上學院,定名樹仁學院;同期在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的陳德霖,投身政府的政務職系。陳德霖回憶當年擔任前港督尤德爵士的私人秘書,見證胡鴻烈博士及鍾期榮博士,代表樹仁與政府部門商討辦學事宜,屬自己與樹仁交往的「起點」。時隔近半世紀,樹仁獲正名本港首間私立大學。陳德霖認為樹仁在相當有限的資源下,成功實踐高尚的辦學理念值得欽佩,亦對自己獲仁大頒授榮譽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感到榮幸。
「美國最好的常春藤大學都是私立,不代表公立好過私立。」陳德霖表示本地公私立大學的資源當然有所不同,但大眾應該要問「怎樣做才是一間好大學」。他又提及大學的發展重點,「無論公立或私立也好,我個人意見,有少許把國際排名過份重視。不是不重視國際排名,要記住排名通常視乎『博物』、『研究』、『論文』或國際參與程度,但在一個東方中國的傳統社會,你看到的校訓都是『博文』然後『約禮』。」他指出樹仁校訓都是「敦仁博物」,即是代表並非只傳授知識,但在國際排名的評估制度上,「敦仁」等傳統儒家文化本質或未納入考慮之列。他表示要留心「做人」與傳授知識一樣重要,「學懂很多知識卻做了一個壞人,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
「無法敦仁或約禮,你便不配當上知識份子。」陳德霖以「知識份子」形容大學生,指出「知識份子」的意義較「讀書人」為闊,除了知識廣博之外,還要有「對自己有要求」和「對社會有責任」的質素。他認為大學在「做人」方面要加大力度,但並非透過加強教導儒家經典《禮記》,反而是在教材或學生活動上營造一種氣氛,屬於「靈性修為」的推廣,增加學習正確價值觀的機會。他相信每間學院的文化、設施、學生也不同,各校可按自身情況去實行細節,深信有心做必事成。
香港樹仁大學一直秉持校訓「敦仁博物」的精神,推行仁者教育,在培育學生擁有卓越知識及技能的同時,也成為仁人君子。「敦仁」是先於「博物」,這表示對良好人格培養的重視。陳德霖同意辦大學除了傳授知識,就是要教「做人」,而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大學的角色很重要。他解釋中小學階段的授課模式較高壓,學生往往被動地急灌知識和強記書本,以應付各種公開試,而大學則屬於「勇敢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不再單純為應付考試而讀書,學生有更大自主發揮空間,「大學生核心價值是追求知識,是沒有盡頭的過程,自古以來都沒有分別,但現時科技正在急劇轉變中,所以大學轉授的知識亦要與時俱進,但學做人方面則從來沒有改變,主要是要問自己想做甚麼的人。」
「『做人』並非科學技術研究,沒有『做人學』,這屬於傳統文化,各處地方也不同,中國有儒家文化。」陳德霖說可用「仁」一個字去概括既有的「禮孝忠義」的價值觀,又舉例指孔子相關的大小學問,亦是生活中透過與弟子交流人生問題而得出的見解,而非單靠在課本中學習。他認為大學生可在精彩的大學生活中吸收不同經驗,再內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例如亂拋垃圾罰款1500元,以內在價值觀而論,自覺亂拋垃圾是不正確行為,即使沒有人會發現也不會亂拋,如見其他人亂拋也會上前相勸,甚或會自覺去撿走垃圾。」
「做好自己」可能是外圍環境急劇變化的最佳適應方法。「十多廿年前沒太多人說FinTech(金融科技),到我在數年前開始大力推動FinTech(金融科技),現在退休自設金融科技公司,這些事都是以前沒有上過課,早前也沒有這些事物存在,為何會認識呢?這就是靠自己不斷自學。」陳德霖回顧逾四十載的政經生涯,由擔任金管局總裁十年,至退休轉戰金融科技界,自言人生長路漫漫,現時仍然堅持努力學習,「做人最重要有求知慾,而有好奇心就是其表達方式,有很多事情或許不認識,但要懂得問和了解原因。」他說求知就會長知識,當知識增長了便可令自己不斷「更新」,「大學主科只讀四年,是否四年已學夠要學的事?當然不是。有同學大學畢業後會多次成功轉行,有人會問『為何轉行那麼容易?』,就是平日習慣有求知慾,能洞悉時勢,求職時僱主『一聽便知你有料到』。」
陳德霖指適應新環境,有人成功,亦有人失敗,寄語年輕人切勿只抱追求物質回報的眼光去學習新事物,相反要像「吸水海綿」般擴闊視野,則有助應對未知的機遇,「每間屋的樓梯高低也不同,身體好上樓梯便沒問題,行山路也沒問題,但健康不佳又遇著無電梯,便行也行不到。」
來源:2022年11月及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