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香港文學的「第三世界」想像與實踐:1970年代香港文學對拉丁美洲文學的譯介與挪用

首席研究員:中國語言文學系副系主任(課程發展)、助理教授王家琪博士

資助來源: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 – 教員發展計劃

資助金額:HK$624,320

項目年期:24個月

 

王家琪博士最初留意到拉丁美洲文學,是通過香港作家西西。她說,西西的寫作吸收大量外國文學的養分,其中一個西西最喜歡的就是拉美文學。她又說,做一項研究最重要的是興趣使然, 她對拉美文學產生興趣是因為《素葉文學》這本雜誌。「一般學術研究的對象可能會很沉悶,但這本雜誌卻讓我認識到這麼有趣的拉美文學,都是非常好看的小說。」

王博士表示,拉美文學中有一種很有名的寫作手法,叫 「魔幻現實主義」。有時候現代文學可能會寫一些較黑暗的主題,例如世界的頹敗或人性的陰暗;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卻以文字創造神奇的世界,例如1982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他的《百年孤寂》就是非常精彩的例子。她說,閱讀拉美小說時感到這種世界觀很有趣,也有不少可以與中國文學對照之處,慢慢便想更深入地研究它。

她指出,華文文學世界對拉美文學甚感興趣,香港、中國內地、台灣先後大量翻譯和評介相關作家與作品,這些作品對三地的文學創作分別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對拉美文學的評介之中,香港尤為值得注意,因為但時間較早,而且香港作家很快就挪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產生成熟的文學作品。回顧學術界目前的研究情況,中國內地和台灣已有不少專著考察拉美文學與當地文學的關係,反觀香港目前的研究,雖然已累積 很多對於個別作家怎樣挪用和轉化魔幻現實主義的研究,但是對於整個譯介現象的始末和源流尚沒有較整全的研究。

王博士說,她這個研究計劃打算梳理所有現存的1970 年代香港報章和文學刊物,檢取所有與拉美文學有關 的翻譯和評介文章,分析這個學習和模仿過程是怎樣的,以及分析1970年代香港文學的主體性怎樣在與世界風潮的互動中產生。這一研究課題對香港文學研究 很重要,因為通過當時的報紙和雜誌,可以研究香港作家怎樣認識和理解拉美文學,並選擇吸收了一部分的拉美文學的創作方法,在當時和後來陸續產生了很 多香港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例如西西《飛氈》、也斯 《養龍人師門》和《剪紙》等等,影響十分深遠。

她又指出,研究題目中「譯介」一詞,是指翻譯和評介,並非一般的翻譯研究。這是因應香港報刊上較少 嚴格意義上的翻譯,而多見較廣義的「譯介」類文章。 報刊是1970年代傳播世界文學風潮的主力,故她不限 定於研究狹義的翻譯,而研究方法上也與一般翻譯研究不同,是結合報刊研究方法、翻譯理論及跨語際實踐等理論框架輔助詮釋。

被問到預期研究上會遇到什麼困難時,王博士表示, 語言之間的差別是其中之一,雖然這一個研究計劃主要是香港中文報刊材料的考掘整理,而不少重要的拉美文學作品和研究論著都有英譯本足資參考,但是將來如果想更深入研究這個課題,無法直接閱讀西班牙語的材料將是很大的障礙。

據王博士說,她最近一年在學習西班牙語,待他日學有所成時,希望能夠對拉美文學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來源:2022年1月及2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