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及商業學系於2022年12月10日舉辦有關「復和司法」國際會議,邀請海外及本地著名學者,以「復和司法‧心理‧神經科學」為主題,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三者如何幫助社會上不慎行差踏錯的人和罪行的受害者走上復元之路。

仁大助理學術副校長、法商系系主任呂哲盈博士(左),致送紀念品予香港警務處警察機動部隊副校長廖珈奇先生。

繼國際會議圓滿成功,法商系再於12月13日及16日,舉行與復和司法相關的實體工作坊。仁大助理學術副校長、法商系系主任呂哲盈博士表示,近年香港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的趨勢,期望透過一連串講座及工作坊等,令大眾了解復和司法的理論與實踐,從而對年輕的犯事者給予支持,為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作準備。

黃成榮教授以「復和公義理念與實務」作講題。
蘇信恩大律師在研討會上作出分享。

在12月13日舉行的「復和公義理念與實務」主題講座中,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教授黃成榮教授以刑事司法制度作設入點,指出現存司法制度目的意在懲罰性措施,並非令罪犯改過自身,對減低犯罪問題並無任何實際作用。因此,需尋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改善現存的刑法制度。「復和公義能彌補現今制度的不足,由於復和公義主張透過補償,使違法者與受害人關係緩和,並以雙方和解作最終目標。」他續指,復和公義講求「復和、充權、重投社會」這三大原則,其中復和概念指對受害人的悔過、修補等,而充權則是受害人與違法者的溝通、討論傷害與賠償,至於重投社會是透過寬恕而各人關係修補,而犯人亦可逐漸重投社會,從而達到復和公義目的,即「解決問題是為了未來,而非在已發生的過失身上」,同時能平衡受害人與違法者的利益。

至於12月16日舉行的研討會,分別邀請了蘇信恩大律師分享刑事案例、善導會社區教育及義工服務高級經理李冠美女士分享復和公義在社區的真實個案,以及香港警務處警察機動部隊副校長廖珈奇先生從執法角度分享復和司法的經驗。其中李冠美女士分享她二十多年來的復和工作經驗與心得時指出,香港至今仍未有刑事調解相關的法律條文,往往只能靠受害人與違法者的自願配合,期望日後有刑事調解手法去處理社區問題,服務社區。

工作坊有互動角色扮演環節。
警司分享經驗。
真實個案現身說法分享經歷。

來源:2023年1月及2月號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