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香港少數族裔如何應付癌症:公共醫療、社交網絡和信仰所扮演的角色

資助來源: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教員發展計劃

資助金額:HK$947,631

首席研究員:劉珮欣博士(社會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

項目年期:24個月

 

劉珮欣博士的研究旨在探討香港少數族裔癌症病人及其主要照顧者, 如何應對治療過程出現的問題,並同時分析他們的社交網絡及宗教信仰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她希望研究結果能夠促進香港市民關注少數族裔癌症醫療議題,改善少數族裔得到的治療,及改善本港的癌症醫療政策。

自身經歷

劉珮欣博士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自己早年曾患上癌症,經歷了一系列長期而艱辛的癌症治療,過程中接觸不少同路人,因此比較關注癌症議題。

她說,香港的癌症治療通常會用到手術、化療(藥物治療的一種)、標靶和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但因為少數族裔的文化、宗教及語言與本地主流華裔有差異,有些差異更比較大, 因此使用這些治療方法時有時候便出現問題。有西方研究指出,普遍出現的問題包括:「健康素養」不足夠,與醫護人員溝通時有語言障礙或溝通不足,對醫療服務不信任,以及治療方法與其宗教信仰相違背等。這往往導致少數族裔癌症病人只能得到較低水平治療,而末期病人則未能充分接受紓緩治療服務。

劉博士表示,鑑於香港研究少數族裔醫療政策少之又少,故希望今次研究能把醫療這議題帶入少數族裔研究中。

研究方法

劉博士通過今次研究能為以下問題找到答案:在香港癌症治療是否達致文化上的勝任 (cultural competence)?少數族裔癌症病人及其主要照顧者有什麼需要?他們又如何能有效地滿足這些需要?他們的社交網絡及宗教信仰如何協助他們應付癌症?

劉博士說,研究主要採用質性深入訪談,預計訪問70位不同背景的人士:30 位南亞裔病人(主要為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印度裔),及其最主要的照顧者;及10位醫護人員,當中包括腫瘤科醫生、醫務社工及公立醫院病人互助組織的醫護人士。她將會透過醫療團體、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宗教組織及她本人的個人網絡去接觸被訪者。

「我期望本研究可以作出以下兩方面的貢獻: 第一,能夠把癌症這個重要卻疏於探討的議題帶進本地少數族裔的研究裏, 亦能為社會網絡研究帶來更多學術上的洞見。第二, 研究結果能夠改善本港現有的癌症醫療政策, 尤其在少數族裔的紓緩治療方面。」劉博士說。

來源:2022年3月及4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