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研究資助局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應對第十個十年的挑戰:香港近百歲及百歲老人的混和方法研究

首席研究員:劉喜寶博士(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項目年期:36個月

資助額:HK$1,103,042

根據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香港有3,645名年滿100歲的百年人瑞,而95至99歲的近百老人則有17,357人。時至今天,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如何,相信是不少人關心的問題。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在今次研究中,除了收集百歲和近百歲老人的健康數據外,還會深入了解他們如何運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去解決各樣難題,希望研究結果能有助政府和社福界制訂更切合長者需要的服務。

劉博士接受《樹仁簡訊》記者訪問時表示,近年,香港人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一直處於全球首位,但本地的百年人瑞研究卻寥寥可數。最近一次較大型的研究在2011年由香港大學的張筱蘭博士(Dr. CHEUNG Karen Siu Lan)進行,共訪問了153百歲和近百歲老人,研究主要探討這群長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當年她作為該項目的研究助理,曾參與其中。

訪問150名百歲和近百歲老人

劉博士說,她今次的研究也會訪問約150名百歲和近百歲老人,除了會了解長者的身心健康外,更會著重探討長者如何運用其個人和社交資源,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以及特別研究民俗智慧、家人照顧和樂齡科技,如何支持長者過有質素的生活。此外,研究會採用混合研究模式,即包括量性和質性研究,並會把主要照顧者納入研究範圍,了解他們在照顧長者的過程,遇到各種難題。

劉博士表示,長者的個人資源包括其健康和經濟資源等。在面對一個難關時,長者會利用其個人和社交資源去執行應對策略,當中有回應性的(reactive)和主動性的(proactive),也有認知上的(cognitive)和行為上的(behavioural)。成功渡過難關者,資源上會有所增長。她的項目會把這種應對,理論化為長者管理其個人和社交資源的過程。

劉博士指出,根據香港政府的推算,本地年满百歲的長者人數,將由2016年的3,645人,增至2064年的46,800人,增幅近12倍。而本地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將由2016年的81.3歲,上升至2066年的87.1歲,而同期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更會由87.3歲,增至2066年的93.1歲。她說:「隨著第三浪百歲老人研究於國際間盛行,香港更需要一個以理論為本、著眼於俗民智慧及科技的融合、採用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並收納家庭照顧者的聲音的百歲老人研究,為新世代的安老政策提供數據及理論基礎。」

社聯協助物色參與者

談到如何物色長者,劉博士表示,她已得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支持,透過該會的長者及復康服務網絡,在全港18區招募長者及其主要照顧者參與研究。由於需要進行深度訪談,因此只會選擇頭腦清晰和說話清楚的長者。至於居住於院舍的長者和獨居長者,則未必合適。她預期物色合適人選是項目的「最大挑戰」。

按劉博士的原來規劃,物色長者的工作本應在今年1月開始,但受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至今也無法展開。

選出參與者後,研究團隊會以2人一組,作實地探訪,除觀察其生活和健康狀況外,並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也會同時訪問主要照顧者。

一併訪問長者和照顧者

劉博士說:「問卷收集的是長者和照顧者的量性資料,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社交支援、靈性生活、性格、應對方式、生活方式、服務使用狀況、樂齡科技使用情況和照顧經歷等。參加者應對生活難題的經歷和故事,則會以質性研究方法,即深度訪談來收集。」

劉博士說,她曾接觸一位年過百歲的婆婆,天主教徒,與其他長者居住在房屋委員會的「長者住屋」。她很有靭性,生活得很開心,沒有焦慮或抑鬱。她感到人生很完滿,不憂慮死亡,只盼望有一天,早上不能起床,無痛苦地魂歸天父。「我當然很感興趣,為何她會如此有靭性,resilience。」

在長者心理健康中,有所謂「老化的悖論」(paradox of aging)。劉博士曾訪問過一位近百歲長者,他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他的想法影響了照顧者,照顧者若信以為真,便會增加長者的受傷的風險。但更多時候,長者認為自己很健康,照顧者見到的卻是長者身體日漸衰退。擔心之下,照顧者出於好心,事事替長者處理,令長者生活上的自主性減少,家庭磨擦隨之而生。第三者的介入,透過全面的工具為長者做健康評估,很多時可以為長者和照顧者提供多一個面向的考慮,紓緩矛盾。

劉博士說,通過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可以發現受訪者心中很多不為人知的想法,讓研究人員可以更詳細地和立體地描繪出長者面對的挑戰和應對過程。

來源: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