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關懷不同社群,推動傷健共融,香港樹仁大學學生事務處在校園安排「致生命中的每一束光」共融智能手機影像說故事展覽,以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對社會的責任感,體現仁大一向奉行的仁愛教育理念。

展覽由聖約翰座堂生命啟進中心主辦,一連三日(2025年2月12日至14日)在仁大顧鐵華費肇芬伉儷廣場舉行,展出由視障人士、行動不便者等不同身體條件參加者拍攝的作品,以傳遞生命力量。開幕日約50人出席,嘉賓包括聖約翰座堂信託人林善祺先生、聖約翰座堂生命啟進中心主席杜珠聯女士、駐中心牧師潘正行、中心督導主任陳詠恩姑娘、策展人Kevin Leung及仁大協理副校長(學生事務)葉秀燕女士。另外,約十名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學生擔任義工,協助活動順利進行。

杜珠聯女士致開幕辭時,感謝仁大一直支持活動,她希望藉活動,能夠讓身體不同條件的人士與青年人一樣,利用智能手機拍攝影像分享故事,傳遞生命力量。她介紹,生命啟進中心於2018年成立,關注青少年身心靈的需要,透過生命教育活動,例如共融音樂會、考察團、陶造生命計劃等,鼓勵青少年發揮潛能、實踐夢想、共享和諧與友善的環境。輔心系校友兼展覽統籌周朗軒表示,活動開始前下雨,擔心居於新界院舍、身體有障礙的參加者未能到場,但最終他們與嘉賓能夠抽空前來樹仁大學,非常感激。

參加作品展、擔任活動義工的輔心系三年級同學周鵬超是健視人士,出生時因為醫療事故,導致左邊身體不靈活。他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說,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單可以透過攝影作品說出自己故事,還可通過他人的作品,理解他人如何看這個世界。周同學形容自己行動不便,過去曾認為走路慢是落後的表現,但現在發現走路慢才有時間欣賞沿途風景,留意這座城市的細節。周同學的參展作品《殘缺的霓虹燈》,捕捉了一個故障的霓虹燈牌,燈牌下有一輛巴士經過。

現年69歲的國輝是另一名參展者,由於患上遺傳病,他50多歲開始失明,現在只能感受光與影。他表示,失明前已喜歡攝影,但大多使用相機拍攝,後來參加盲人輔導會的手機拍攝班,學習如何以手機拍出好照片,性格亦逐漸開朗。國輝指出通過「非視覺攝影」,在口述影像員的描述下拍攝,「好的口述影像員能對我的構圖或我需要的構圖給予意見」。他還表示,由於年紀過大,即使有資源可以恢復視力,也希望把這個機會留給他人。

參展作品是攝影導師與身體不同條件的參加者合作,利用智能手機拍攝相片和故事。活動除相片展覽外,開幕禮當日還有音樂表演,表演者演唱三首正能量歌曲。參與者亦擔任「真人圖書館」與同學和義工交流,讓同學深入了解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如何用不同的感官「看見」、「感受」和「聆聽」這個世界。

杜珠聯女士觀賞展覽。
國輝介紹他的作品《安居-不捨-告別》。
周鵬超同學與他的參展作品《殘缺的霓虹燈》合照。
攝影展在樹仁大學舉行。
視障人士用手感受畫像。
開幕禮當日的音樂表演,表演者演唱正能量歌曲。

來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