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本學期最後一場學術講座以「在『漫長的18世紀』 遇見黃東」為講題,於4月27日圓滿舉行。是次講座由歷史學系、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與中國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心合辦,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主任程美寶教授分享研究成果。此次活動除了樹仁大學師生外,也有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參與其中。

程美寶教授在講座中提到,黃東的資料十分零碎,因此研究困難,網上也充斥著許多關於他的錯誤資訊,如他被描述成書生、海歸或18世紀的貴族,但他只是一個在18世紀東印度公司打工的「事仔」(僕人),為外國人翻譯中文文本、介紹中國瓷器和紀錄資訊。程美寶教授認為,從小人物去看18世紀的珠江口,更能了解到當時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狀況。

當被問及研究黃東時遇到的挑戰時,程美寶教授表示,要深入探究和持續思考。她指出,歷史研究不應只看表面,而是需要批判性思考,反思內容。此外,她還分享了現在的大學生進入歷史研究需要具備的特質。她認為研究小人物是現今歷史界的趨勢,但研究難度也較高,因此對於歷史的熱情和好奇心非常重要,還要有深入探究的能力,這也是現代教育應培育年輕人的技能。

講座結束後,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總結本學期四場學術講座。他認為每個講座有其代表性,內容既有以海外角度逐步推進至中國,也有以中國文化史出發,亦有像這次以小人物反映中外交流的經過,方向各有不同。他表示本學年最大收穫,是將學術講座變成經常性活動,期望今後繼續與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合辦更多講座。他又認為未來要加強宣傳,讓更多學者、大學生及中學生參與。

陸國權文化基金中華文化傳承研究項目資深經理黃煒陶女士在講座完結後接受《樹仁簡訊》訪問,被問到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在推動中華文化上扮演的角色,黃煒陶女士指該基金是一個發射站,從學術化和生活化兩個層面去傳揚中華文化。在學術層面上,有教授、學者發表對中華文化深入研究的文章;在生活上則以中華文化美食和藝術等範疇為主題,網站亦曾發放粵曲和崑曲大師的作品,目的是希望學者覺得資料豐富,大眾覺得有趣。她續指,不少學者擁有很多有關中華文化資料,甚至樹仁很多教授都有心去傳揚中華文化,因此該基金將協助將他們把資料和研究發放出去,帶動香港、馬來西亞、台灣及新加坡等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認識中華文化。

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右)代表致送錦旗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主任程美寶教授。
程美寶教授在學術講座中分享研究成果。
講座吸引樹仁大學師生及學者參加。

來源:2023年5月及6月號(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