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樹仁在策略上以「重塑博雅教育,推動數碼人文」(reinventing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digital humanities)為己任,積極將各式各樣最新的數碼科技融入課程,推動知識轉移,為學生提供具質素和成效的大學教育。協理學術副校長(大學研究)李允安博士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分享他在學術研究上的心得,又期望上任後能協助教學人員的跨學科合作,讓仁大在數碼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仁大現時有些研究項目,正嘗試將傳統文化以嶄新方法表達,「其中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盂蘭勝會為主題的虛擬博物館,嘗試將一些現有的文化和知識,透過數據、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等方法表達出來。另一個則是新聞與傳播學系『香港電視新聞六十五載(1957-2022)』項目的數碼檔案資料庫,這些研究項目都運用數碼科技將文化與知識傳承。」
李允安博士續指,跨學科合作能幫助教學人員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跨學科合作有兩個層面,以輔心系為例,教學人員分別從事輔導實踐及科研範疇,當這兩類同事合作便會做出有趣的研究成果。第二個層次是跨部門研究,研究過程定會遇到瓶頸位、或是因某個研究範疇已沒有特別項目可以做而感到迷失,透過跨學系、跨部門的合作,就能帶來新的衝擊或想法。」
參與學術研究多年,李允安博士不時與經驗豐富的教學人員合作,其實教學工作與研究息息相關。他認為從事學術研究,首要步驟是發問,「日常教學中也能實踐研究,如教學人員藉着發問刺激學生想法,這已是一個很好的科研出發點,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即是指教學過程中刺激學生的想法,達致師生間有更多交流互動,一同在研究過程中應用所學及探索新知識。」
惟學術研究要成功,除了需符合一定規範與研究守則,還需具備創新的元素。「仁大近年很着重知識轉移,不單是進行研究並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需要告訴社會及持份者,讓他們知道研究中有甚麼創新、為他們帶來甚麼幫助,這也是很重要的。」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而研究項目往往有機會橫跨數年,李允安博士坦言研究人員要時刻保持創新亦不容易,過程中需不斷調整應對挑戰。「有些研究項目在新冠疫情前已開展,最大的挑戰是有些原定面談的訪問需轉為線上訪問。個別研究對象如老人家、小朋友及基層人士,較難安排他們進行線上訪問,最終需以電話形式,或待疫情緩和再進行線下訪問;而個別同事需使用特殊儀器、或需在院校進行研究,亦受院校暫時關閉而需作出調整。」
他提及近年的研究項目已考慮疫情因素,在預算及時間上作出相應調整,另一方面,教學人員也就網課、在家工作、以及疫情期間科技上的應用等主題作出研究,了解社會上不同社群如何適應疫情下的新常態。「研究辦事處期望運用 最新的數碼技術,協助教學人員的研究及教學工作,推出新的研究項目幫助社會適應新形勢。」
來源:2022年7月及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