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女性無家者人數持續上升,她們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比男性複雜與嚴峻。關注組織同路舍於2023年10月啟動「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為女性無家者提供共居設施,並聯同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追蹤研究個案,發現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與自我價值水平均有明顯改善。

同路舍在前年推出為期兩年半的「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為有輕微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無家者提供全面且整合的照顧,並為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問題者提供共居設施,計劃設有夜間關顧員、輔導員及護士長等作醫療評估及護理。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先生形容,共居計劃強調「生活即治療」,不設門禁等規則,共居者能自主安排日常生活,包括煮食、做家務、家居佈置、參加社區活動等,以協助她們擺脫病人標籤,透過互相扶持,成為一家人,逐步走向全面康復。

同一時間,同路舍與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針對計劃成效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追蹤研究,並於2025年9月22日在仁大校園發布研究成果。仁大輔心系副系主任林嫣紅博士介紹,追蹤研究調查了47名年齡介乎25至80歲的女性無家者,分別於計劃開始前、計劃開始後6個月及12個月以問卷及面談形式深入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無家者參與計劃後的壓力水平及創傷症狀大幅下降,孤獨感亦明顯減輕,自尊心及生活滿意度等正向指標也有所提升,反映共居計劃在人際關係、個人成長和就業方面都產生正面影響。當中創傷後症狀及壓力水平的平均分數下跌超過一半。林嫣紅博士形容,研究結果突顯「全人發展服務」對弱勢社群的重要性,為女性無家者提供可持續的復元之路。

Angel是參與共居試驗計劃的無家者,因與家人爭執,選擇露宿行人隧道,但隧道環境惡劣,更要擔心個人物品被盜,後來經同路舍介紹加入共居試驗計劃,已入住共居設施一年半。她表示,共居宿舍令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不僅平日與其他住戶一起買餸、煮飯,更會一同慶祝生日,性格亦變得更有耐性和包容。

目前Angel擔任同路舍社區助理,為仁愛行準備物資,並接受咖啡店培訓,為未來就業鋪路。在社工協助下,她已成功申請過渡性房屋,期待重拾獨立生活。

吳兆康先生最後建議政府制定及落實專為女性無家者設計的政策,確保現有服務不再碎片化,保障她們獲得長期且有效的復元支持。他亦呼籲加強社會教育與宣傳,提升大眾對無家者的理解與同理心,消除歧視與偏見。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先生表示,共居計劃強調「生活即治療」。
仁大輔心系副系主任林嫣紅博士領導追蹤研究。
共居試驗計劃服務對象 Angel(左)與同路舍項目經理黃靜瑜女士。 

封面圖片:同路舍與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舉行「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成果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