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號是849003:1984年入學,9是代表經濟學系,003顯示我第3個被錄取。」

現任香港應用技科研究院首席營運總監司徒聖豪博士,憑着在樹仁經濟學系打下的知識基礎,加上個人的努力和不斷進修,終於在職場做出相當不俗的成績。他建議樹仁畢業生進入職場後,要好好學會並掌握兩三種特定技能,形成自己的skills set,這樣對日後的發展會是無往而不利。

司徒聖豪Martin接受《樹仁簡訊》記者訪問時表示,他在 1984年參加高級程度會考,成績中規中矩,雖然估計可以進入香港中文大學,但難以選上自己喜愛經濟學或心理學,於是把目光轉到大專院校。他做了一點資料搜集後,知道樹仁學院有經濟學系,便不作多想,動身前往當時位於灣仔萬茂里的樹仁報名。

Martin憶述:「我學號是003,即第3個被經濟學系錄取。入學後不時有同學跟我開玩笑說:是否有必要這麼急着讀報?我當然一笑置之。但事實上,當年高級程度會考生,在本地升學的選擇不多。」

Martin當時不曉得樹仁辦學者是誰,胡鴻烈和鍾期榮他都不認識。問爸爸意見,他說胡鴻烈是出名的大律師,「他辦的學校好,你去我就安心」。爸爸這一句話,使他義無反顧地進入了樹仁。樹仁經濟學系在2009年易名為經濟及金融學系。

Martin (前排左1) 在樹仁經濟學系1年級時與同學到郊外旅行。

1988年,Martin畢業,獲經濟學文憑。當年讀經濟的畢業生甚為「搶手」,他在4年級大考前,已有兩間公司願意聘請他。一間做生活潮流品牌營銷,另一間是國際性非盈利機構The Woolmark Company,聘他做EDP,即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工作,相當於今天的IT。他選擇了後者。

「當年高考結束後等候放榜期間,我報讀了IT課程,學懂寫電腦程式。在樹仁第4年,我找到教電腦的兼職,逢星期六、日上課,收入不錯,足夠我交學費和應付日常生活開支。想不到學電腦和教電腦竟為我加入這間機構鋪平了路道。」Martin說。

Martin在這間公司發展不錯,除了IT,也參與過行政和管理工作,並有機會負責籌辦公司的大型展覽項目,以及做數據分析工作。

「數據分析,即今天的data analytics。我在樹仁學到的經濟學知識和經濟分析技巧,全部都用得上。」Martin 說。

修讀MBA

就在The Woolmark Company工作期間,他報讀了由樹仁大學與美國路易斯安拿(門羅)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Monroe)合辦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課程。

他說,當時是1989年,工作時間較為穩定。有一天,公司一名高層建議他進修,他發現自己實有餘力增進學識,便不作多想,報讀了由母校和美國大學合辦的MBA課程。路易斯安拿(門羅)大學的教授會專程飛來香港授課,時間在5月至8月和1月至12月。學位由路易斯安拿(門羅)大學頒授。

按規定,Martin要補修9個基礎科目,如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和會計入門(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才能正式修讀MBA的科目。對他來說,部分科目程度較淺,但他仍然很感興趣。

「我當年是追書來讀的,因為我發現讀書給我很大的樂趣。我是一個愛看教科書的人,高中如此,大學如此。我記得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Paul A. Samuelson在2009逝世消息公布後,我趕去書局買他最新版的經典教科書Economics,重讀一次。」Martin說。

Martin在The Woolmark Company工作接近4年,離開時的職位是ASEAN Interior Textile Manager。他之後加入一間媒體公司,做廣告和營銷,接觸到多姿多彩的品牌和營銷工作,磨練了表達、做簡報和溝通的技巧。

大約兩年後,The Woolmark Company再向Martin招手,Martin決定重投舊公司懷抱,一做便11年,先後出任Marketing & Operations Manager和Business Manager(Greater China Region)。2005年,公司重組,Martin要另覓新工作。

轉入跨國公司

在機緣巧合下,Martin最後加入了國際知名化工纖維公司Invista,出任Asia Pacific Export Marketing Director,領導一支成員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日本、韓國、印度和斯里蘭卡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團隊。

「加入這間公司對我個人的事業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在這裏,認識到自己可以做商業的工作。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去做管理。過去我主要是要管理好自己,如今我要管理好其他人。管人最重要的是分工和能叫其他人做事。」Martin說。

大約4年後,在獵頭公司的穿針引線下,Marin轉投歐洲的化工公司Huntsman,出任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Director。據Martin表示,這一職位傳統由歐洲人出任,今次首度由亞洲人坐上,相信是公司看中了他擁有的副品牌(sub-brand)營銷和管理跨國團隊的經驗。

2011年,Martin轉到國際知名的紡織和工業用針公司GROZ-BECKERT,出任Deputy Managing Director,負責中國和香港的銷售業務和營運策略。

2015年,Martin轉到以抗菌及氣味控制知名的美國生物化學公司Microban,出任其Microban International (Asia) Ltd.的Managing Director,專責管理和發展亞太區市場。

攻讀DBA

就在Martin在GROZ-BECKERT工作大約1年後,他決定一圓攻讀博士學位的夢。

「當我的工作穩定下來,我就會去進修。讀MBA是1989年,之後想更上一層樓,但因90年代中,兒子出世,故決定先做好個人事業。到2012年,工作相對穩定,於是我決定報讀香港理工大學的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課程。」Martin說。

Martin當時很用心讀書,雖然2015年要轉去新公司,但他把握所有工餘時間,最終僅僅用了3年時間,便完成畢業論文,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出任應科院COO

2018年12月,Martin加入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簡稱ASTRI),出任首席營運總監(Chief Operating Officer)一職。

應科院於2000年成立,2006年獲香港政府指定承辦「資訊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其使命是進行與本地業界有關的高質素研發工作,並把成果轉移給業界。願景是以科技力量引領香港邁向更美好、更智能和更安全的未來。現有500多名全職研發人員,當中約25%擁有博士學位,50%擁有碩士學位。

Martin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協助行政總裁,把科研成果,落實應用到以下5個重點範疇:(1)智慧城市(smart city);(2)金融科技(FinTech);(3)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4)健康技術(Health Technologies);及(5)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Martin現主管應科院5大部門,包括「知識產權及知識管理部」、「項目規劃與執行部」、「品質管理部」、「客戶拓展部」和「流程協調部」。他另一主要的職責是提升應科院的研發和內部資源運用的效率,而日常工作包括與各研究項目的組長開會,探討如何優化研究概念、項目進度和人手調配等。

 

“ 我當時立志要為自己建立一套skills set,

是可以『打橫行』的。”

 

職場成功之道

問到有什麼職場的成功要訣時,Martin說:「我經常會調換自己的身分,把自己視作自己上司,然後猜想他會要求什麼。這不是為了迎合,而是為了知道他會問什麼,例如會問你為何要做這些。又或者有一天我坐在他的位置,是否會做同一個決定。我就是這樣迫自己向前思考。」

他又說:「我父親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他當年見我讀MBA,很開心;但當初我讀經濟時,他有些擔心。當年我不明白,後來才知道,他覺得讀經濟很窄,將來容易受行業高低的影響。狹義上這是對的,但事實上,個人的接觸面和技能是可以開拓的。我當年讀MBA其實或多或少聽取了他的意見,而我本科學經濟,對我讀MBA有很大幫助。」

Martin指出,青年人大學畢業後到職場發展,未必會有計劃或方向。但在職場工作了8至10年後,應能找到一個向前邁進方向,而他也是大約在這個時間,找到發展方向。

「我當時立志要為自己建立一套skills set,是可以『打橫行』的。所謂『打橫行』,是指可以應用於行業A、B、C、D,即所謂『通才』。但這不易拿捏,而我的認知是,要掌握一門、兩門或三門知識。我認為自己掌握到的是數據分析能力,做簡報的能力,以及管理團隊的能力,這幾種能力足以使我繼續前進。此外,還要再加上對財務和公司營運有一定的認識。我做過營銷主管,而在Microban International (Asia)出任Managing Director,就讓真真正正學到如何營運一間公司。」Martin說。

Martin續稱,回望自己的職場經歷,由天然纖維和紡織,轉到生產工業部件的公司,再轉到生物化工,都能勝任,相信就是因為掌握了一些特定的基本技能,因而能夠應付不同行業的要求。

選科要按個人興趣

Marin建議青年人在大學選科時,要選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到畢業後要進修,可選擇與工作有關的科目。而在大學期間,應好好享受大學的生活和讀書氛圍,多看點教科書。

被問到對於快將進入職場的同學有何建議時,Martin坦言,他在工作上接觸到的大學畢業生不多;但在有限的接觸中,他感到這一代的青年人耐性不足。「一直以來,他們需要的東西可以很快或很容易得到,包括物質和資訊。從某方面看,資訊很快到手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事情、事實之間的邏輯和演繹等,如不通過自己的思考,就不會屬於自己的。」

金融科技不能忽視

談到FinTech,Martin很開心知道母校開辦金融科技學士學位課程,而事實上他曾就課程內容提出過意見。

Martin說,對於一般人而言,虛擬銀行、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等金融科技,正持續應用到金融服務上,懂得使用這工具,當然可以使日常生活更加便利。而香港人快將成為智慧城市的公民,或多或少都應掌握一些金融科技的知識。

對於剛考完文憑試的青年人,Martin認為,如果他們對金融和經濟感興趣,而又想認識科技如何推動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創新,可以考慮修讀金融技科課程,即FinTech。如果他們對科技較感興趣,可以選擇以科技為主的課程,即先Tech而後Fin,或其他學科、行業。

來源:2020年5月號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