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中國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心協辦的學術講座於2025年2月15日在仁大舉行,邀請歷史科學者分享中國歷史科的教學方法及應用,吸引來自35所中學、大學,以及學界與文化團體逾百名師生參加。

仁大歷史學系系主任、中國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心主任何其亮教授致歡迎辭表示,學系主辦學術講座是為了推廣歷史教育,讓老師、同學及公眾了解歷史教學最新發展。他表示,在人工智能(AI)時代下,教與學面臨新的挑戰及變化,需要了解「如何更好利用AI,而非被AI利用」。講座主持人、仁大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則介紹學系最新課程發展,包括教學團隊、課程特色、課程內容、學系活動和學術活動等。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2023/2024)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卓越教學獎、衞理中學關志恒副校長首先以「何謂思考」帶出講題,認為現今學習制度側重於記憶或鍛鍊,而非思考,直言「考試主導了教學生態」。他表示,面對世界環境改變,尤其AI出現後,知識唾手可得,現今教學不再停留於知識層面,老師需要「像歷史學家般思考、教學」,包括對歷史資料抱有懷疑,並在課堂中透過互動思考,加強學生史料研讀訓練,建立跨越時代的全球視野及同理心。

另外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洪昭隆副校長亦坦言,AI為教育工作提供便利,例如加快教師備課進度、協助設計創新的學習活動。而他過去亦分別在中一、中三及高中的歷史堂上採用生成式AI工具,結果發現各年級的學生對使用AI工具學習有不同回應,例如初中生明白到輸入的提示詞不具體,便難以生成準確內容;高中生則能運用AI做筆記及建立答題框架。

聖安當女書院中國歷史科科主任鍾慧儀老師亦分享了多元中國歷史教學法,她表示會在課堂上採用以「學生為本」的合作學習,例如中一級採用歷史法庭方式教授安史之亂、中四級採用辯論方式進行秦始皇評價的教學、舉行交流團學習抗日戰爭歷史。她形容這些學習方式可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力,以及對歷史科的興趣。

最後,仁大歷史學系客席助理教授陳志華老師總結現今歷史教學的趨勢;他認為小組討論、電子學習、走出課室學習等方法,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並投入學習。他又建議老師修正「課室語言」,例如避免向學生說「你幫我……」、「我今天講……」,令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並非老師。

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致歡迎辭。
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主持講座。
衞理中學關志恒副校長。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洪昭隆副校長。
聖安當女書院中國歷史科科主任鍾慧儀老師。
歷史學系客席助理教授陳志華老師。
聖安當女書院的同學分享交流經歷。
台下中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來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