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研究項目以中華武術切入,配合創新科技,在第三年計劃加入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作研究對象,並展開跨學科合作,從多角度推動知識轉移,期望讓學界以至公眾更深、更廣的了解中華文化。第三年計劃的成果發佈會暨公開講座於2025年2月22日在仁大研究院綜合大樓多媒體製作中心舉行,多間大學學者、中小學校長、師生、傳媒管理層及政商界人士等近二百人出席。
仁大助理副校長、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李家文博士帶領研究團隊,與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詠春體育會,以及多位中華武術家合作構建虛擬武術樓;並與項目贊助人單偉彪先生、仁大常務副校監胡懷中博士、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行政副校長周德生博士一起參與成果發佈會的亮燈儀式。
周德生博士會上致辭時強調,仁大近年以「數碼人文」為框架,推動教學、研究及校園建設,這研究項目通過數碼科技突破了地域限制,將中華武術傳播至全球。他又指出,在當今「刷手機比呼吸更頻密」的時代,學者、老師、學生及科技業界需共同打造跨界合作平台,才能推動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項目贊助人單偉彪先生表示,李家文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AI(人工智能)、動畫製作等創新科技,成功將中華武術帶入校園,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單偉彪回憶道,從最初對虛擬詠春拳館的構思,到2022年項目正式啟動,再到如今的第三階段成功,他感到非常欣慰。作為太極研習者,他認為武術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心。
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主席江沛偉師傅說,期望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並了解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並讚揚仁大以創新科技推廣武術,是香港學術界的先河。
研究團隊聯同社會學系副系主任及「文化、藝術與科技課程」(ACT)副總監曾仲堅博士和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柯平川博士作出新嘗試,在仁大數碼影像實驗室3D打印出詠春八斬刀,在成果發佈會上首次展示。兩位學者闡述跨學科傳承中華文化的成果,包括虛擬切燒豬和數碼化作品「盛世清平姑蘇繁華圖」。柯平川博士表示,姑蘇繁華圖是清代畫家徐揚1759年所繪、反映蘇州城繁華盛況的畫作,以數碼科技呈現有助教與學及文化傳承,他又介紹虛擬切燒豬這個傳承中華文化的嘗試。
至於項目顧問楊永勣師傅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形容,這個計劃緊貼潮流,透過年輕人較容易接觸到的新科技,幫助推廣傳統技術文化。他續指,隨着時代改變,很多人將武術文化推廣變成運動化,但武術並非百分百純運動,武術裏面蘊含不同的內涵及底蘊。藉着這次的計劃,武術業界人士可以解釋給聽眾,消除他們對武術單一化的誤解。他又指,武術樓地標很有意義,因為武術樓以深水埗一個納入了法定古蹟的建築物為藍本,歷史悠久,當時很多武館都採用這種風格經營,用這個方法呈現武術,達致相輔相成的效果。
在成果發佈會上首播的紀錄片《中華武術的知識轉移》,總結研究團隊在過去兩年聯繫武術界、學界與商界,透過生動方式弘揚中華文化;亦記錄團隊製作中華武術與真人動畫的過程,如何運用創新科技,將中華武術文化推廣至世界各地。
研究項目還與多間中小學校合作,培訓學生成為「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大使」,讓他們通過參加虛擬導覽工作坊,深入了解中華武術及研究所採用的科技,並與師傅面對面交流。參與國術龍獅總會虛擬導覽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學生戴睿烽表示,運用AI科技宣傳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習更生動有趣。











來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