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於10月14日舉行「金庸小說的版本譜系與文本研究的關係」客席講座,邀請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邱健恩博士,暢談金庸小說三大版本和修訂歷史,讓同學更認識金庸小說的演變史。

邱建恩博士對金庸小說的研究,在於不同版本之間的分別;他一開首分享《射鵰英雄傳》1976年香港版本和1986年台灣版本,指1976年版本的降龍十八掌多了四式,反映同一本書在不同地方出版,內容有所不同。
邱博士認為,研究作品之前,須了解有多少個文本和版本,釐清每個版本之間的關係。他又指,作品的每一版與另一版之間的不同,可追溯作者的修改過程,有助於解決藝術作品起源和演變問題。而金庸小說與其他作家不同,其不同版本可同時並存,也在市場流通,因此只閱讀最新版本並不足夠。
至於金庸修訂版本的目的,邱博士相信是修改語法錯誤,例如標點和病句等,令句子更精練,改寫情節也是另一目的,例如重訂小說故事線、重新分配武功資源及重塑人物個性。
金庸首部小說《書劍恩仇錄》1955年在新晚報連載,直到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後,金庸宣布封筆,同時間大規模修訂舊作。現時金庸小說有三個版本,分別為在報紙連載的舊版(1955年至1972年)、修訂版(1970年至1999年)和新修版(1999年至2006年)。

邱健恩博士近年致力研究金庸小說文本和文創現象,相關著作包括《漫筆金心》、《流金歲月》、《尋金探本》及《何以金庸》系列。

封面照片: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邱健恩博士(前排左);仁大協理學術副校長(教學發展)、中文系副教授王家琪博士(前排右)與一眾學生合照。
來源:202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