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文化節2024—盂蘭百願」於8月23日至25日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行,藉現代科技,以不同角度讓公衆從各方面認識盂蘭勝會,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系陳蒨教授主理的「盂蘭勝會元宇宙」攤位,讓公眾透過AR(擴增實境)及VR(虛擬實境)親身體驗盂蘭勝會的文化習俗及儀式。

仁大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系陳蒨教授為參加「盂蘭文化節2024—盂蘭百願」的參加者介紹「擴增實境明信片」的掃瞄方法。
市民對「擴增實境明信片」感興趣。

陳蒨教授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指出,「盂蘭勝會元宇宙」攤位宣傳了三個成品,其中「元宇宙虛擬博物館—香港記憶:三個潮人盂蘭勝會虛擬博物館」和「2022年香港佛教三角碼頭街坊盂蘭勝會虛擬導覽」皆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支持。元宇宙虛擬博物館使用多媒體方式展現盂蘭勝會歷史、傳承與意義;盂蘭勝會虛擬導覽則利用360度視頻技術重現了2022年疫情期間舉行的盂蘭勝會。公衆可以透過連結用手機、電腦或虛擬眼鏡自行進入元宇宙,沉浸式體驗兩個成果。

至於最新製作的「擴增實境明信片」(AR Postcards),陳蒨教授形容它是「會説話的明信片」。「擴增實境明信片」一套四張,展示仁大如何為香港旅遊文創產品作出貢獻,亦希望利用科技將文化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傳遞予公衆。四張明信片印有不同盂蘭特色,包括2023尖沙咀官涌街坊盂蘭勝會神棚、經師棚、戲棚與紥作。「公眾用手機掃瞄二維碼後,將手機對準明信片封面,調整角度和距離後,盂蘭勝會的神棚、經師棚等便會栩栩如生地出現在眼前,並有籌辦者的解釋及經歷述説。」

除「擴增實境明信片」外,亦有一張以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派米場景舊相做背景的明信片,和兩張明信片宣傳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香港記憶虛擬博物館,掃二維碼後會有短片或動畫帶公眾了解盂蘭勝會的場景與歷史。

陳蒨教授表示,「擴增實境明信片」是想方便推廣傳統文化,以明信片作為傳播媒介,「無論是寄出明信片的人、或是收到明信片的人都可以認識到傳統文化。」她亦鼓勵大家向海外的朋友寄明信片,除了讓朋友收到關心外,都可以將中國和香港的傳統文化傳揚給全世界。

她續指,在香港利用數碼科技傳承和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仍是起步階段,由於現時的年輕人沒太多機會與途徑接觸非遺,但在機不離手的環境下,利用數碼科技推廣文化在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

由陳蒨教授主理的「三個潮籍盂蘭勝會—研究、傳承與推廣」,除了獲康文署透過非遺資助計劃支持,創建了「虛擬盂蘭勝會博物館」,其研究成果亦被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認為屬有助支援及豐富現行中學課程上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內容,期望未來進一步討論合作,讓更多師生受惠。

市民透過手機對準明信片封面,調整角度和距離後,盂蘭勝會的神棚即可立體呈現。
仁大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系陳蒨教授(左三)、應用數據科學學系助理教授柯曉波博士(右一)與三位負責「盂蘭勝會元宇宙」攤位的學生助理合照。

 

封面照片:仁大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系陳蒨教授介紹最新製作的「擴增實境明信片」。

來源:2024年秋季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