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5位校友合著《一念間》,於2025年7月21日在灣仔會展舉行新書推介會,向讀者分享創作緣起與書本內容,希望藉此書喚起公眾對自殺議題的關注,傳達生命寶貴的意義。
這部心理學作品聚焦自傷與自殺現象,當中包含十個改編自真實案例的故事,涉及小朋友、青少年、成年人、照顧者、騙案苦主的個案,探索如何於絕望邊緣透過「關鍵一念」,重燃生命希望。
作者之一、仁大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証實踐及研究中心助理總監郭倩衡女士提到,兩年前的平安夜,與好友兼輔導心理學家方婷女士茶敘時,談到有意出版一本關於拯救生命的書,於是籌組團隊完成。
本書內容緊扣社會議題。方婷女士表示,自殺議題近年引起社會各年齡層關注,有些個案的家人因自殺離世,讓她深刻感受到,既然知道超過八成的自殺個案可以避免或介入,作為心理學家的她必須做多一步。
她又說,《一念間》是她參與的第十八部作品,卻是花最多時間沉澱與撰寫的一本。這本書不只有冷冰冰的數字與研究,更以實證為本,介紹如何幫助人、如何處理自傷危機等。
作者又提到,傳統社會常視死亡為禁忌,以致現實中很多人壓抑自己,不敢主動求助。方婷認為,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幫助,是很有勇氣、很勇敢的一件事。郭倩衡女士則指,遇到想自殺的人必須「Time in」——對方愈需要關注,就愈要給予他。
主要輔導小童與青少年的黃家盈女士表示,成人對死亡話題有所忌諱,但他們需要坦誠與孩子討論,陪伴他們走過艱難時期。「說到死亡,背後往往帶著痛苦。如果連大人都不去分擔小朋友的痛苦,他們的出口又在哪裡?」
談到創作感受,當時身在外國的余鎮洋先生視像分享,創作《一念間》讓他重新連結過往的個案,包括回想起當事人在輔導室的表情、眼神與眼淚。日常生活很多人可能正面對這些掙扎,但一般市民未必察覺,希望透過此書引起社會大眾理解這些經歷與掙扎,並讓讀者體會書中所說的「一念間」。
郭倩衡女士坦言,落筆並不容易,書中故事改編自真實經歷,內容較為沉重,描寫的是當事人的經歷、輔導時的情節與對話,需要充分準備自己才能落筆。
黃麒錄先生表示,他所寫的兩個故事都是當事人讀書或家庭相處時的困難,他們發出很多求救信號,卻沒有人好好接住,換來是一次又一次失落。這讓他不斷思考,如何在故事中更真實地傳達這一切,並在他們脆弱時給予支持。





資料來源:202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