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英語非母語的學生來說,掌握介詞 的運用絕非容易之事。英國語言文學系助理 教授王雯灝博士獲政府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SCOLAR)「語文基金」撥款港幣110萬元,進行 一項針對介詞學習的研究,項目名為「透過老師協 助和電腦輔助促進大學畢業生對英語介詞的概念 發展」(Promoting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among University Graduates through Human- an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認知語言學與介詞學習受到認知語言學理論(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的啟發,王博士投入八年多的心力,專門為以中文作母語的學生,開創一套既新穎又有趣的介詞學習教材。她利用動態示意圖(schematic diagram)去展示怎麽以空間結構概念去理解各個介詞所隱含的抽象意義。比方説,兩個句子「The athlete jumped over the fence」與「James got over his divorce」皆可以同一個示意圖作解説。(見下圖)。教材中所使用的手繪圖全由王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共同設計,因此有別於平常教科書中的配圖,更能以高度的系統性去幫助學生鞏固介詞 運用的概念理解。

 

於《樹仁簡訊》訪問中,她表示,香港的英語文法教學過分依賴「死記、死背」(memorization)。這種方法難以帶來長久的學習成效或增强學生的概念理解。其單調乏味的學習方式,也無法帶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推廣概念學習法

她舉出其中一個英語老師常遇到的難題,解釋「in」、「on」和「at」的運用。在普通話和粵語,大家籠統以 「在/喺」(大致相當於「in」)去表達位置或時間,如「我喺 (在)辦公室 / 巴士 / 地鐵站 」 ; 「 喺(在)開始之前 」 。 當需要更精準去表達時,必須加其他字詞,如「我喺(在)辦公室裏面 / 喺(在)巴士上 / 喺(在)地鐵站出面(外)」 。可是英語文化對這種精準度有强制性的要求,必須以 最合適的介詞去表達出來,就如「I’m at the office/ on the bus/ in the car/at the beginning 或 in the beginning」。如要學生懂得如何精準的運用每一個介詞,必須清楚向他們解釋每個介詞的微小區別。然而,傳統教科書和字典只提供文法規則上的定義,如 「at」指面積細小的地點像巴士站。這定義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怎麽決定這個點算不算的上小?因此,讓學生刻板地牢記著這些介詞的文法規則只會使普通程度的、甚至高級程度的學生在選擇合適介詞時出現猶豫,最後更導致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概念學習法能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同時讓學生擺脫「死背書」的痛苦。它鼓勵老師向學生講解每個介詞的概念,以之決定在不同情況下哪一個介詞最為合適。比方説「at」是指當一個地點被視為地圖上的一 點;而「in」是表示一個地點被看成為一個容器(即「She is at the train station」跟「She is in the train station」的區別)。「at」的概念必須清晰地描繪給學生,因為這概念並不存在於中文或其他某些語系,如法語、西班牙語。更重要的是學生必須掌握介詞的概念,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王博士表示:「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因長期依賴文法規則,以致無法靈活和有創意地運用語言。」因此,她感謝這次語常會的資助,使她可以開發整套一應俱全的教材,以供面授和網上教學使用。

未來發展方向

王博士相信這套教材加上研究數據將可用以配合人工智能的發展,為開發教育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輔助語言學習提供基礎。王博士計劃將來把研究擴展至語言學的不 同方面,包括情態動詞、短語動詞、語態,還有其他英 語文法。

本研究項目已於2021年10月展開,至今王博士和她的 團隊已完成電子平台的設計,現階段正投入製作面授課堂的教材。她預期整套教材將於今年2月完成,並進行學習效益測試。項目現正邀請各大學在學生及畢業生參與,參加者必須以廣東話或普通話為母語。成功獲選後將被隨機分配到不同教學模式測試組別學習介詞。

來源:2022年1月及2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