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於2025年7月9至10日舉行「第七屆跨文化漢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仁大中文系及多位分別來自內地、台灣及南韓的學者參與出席,包括仁大中文系副系主任(語言教學)伍鈞鈞博士、副系主任(課程發展)何嘉俊博士、王平教授、周嘉俊博士、許建業博士、王利博士、魏陽博士、楊一可博士及張連航博士等。
伍鈞鈞博士致開幕辭表示,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着數千年的文明記憶,更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互動中,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跨文化發展軌跡。從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到現代漢字教學與資訊技術的融合,漢字的跨文化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認識漢字本體的演變與延伸,更彰顯了漢字作為文化交流橋樑的重要地位。
伍博士亦指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演講展現高度的學術關懷與跨地域的比較視野。例如《說文解字翼徵》一題,探討朝鮮王朝時期漢字學在朝鮮半島的延續與轉化,補充並豐富了東亞漢字學的整體面貌。顧野王《玉篇》與日本上代佛經音義的關聯探討,進一步揭示漢字在宗教經典流傳中的深遠影響力。至於從攪拌義「撓」字為例,貫穿歷時語料與方言本字、俗字、方言字、假借字的系統分析,不僅展示出語文演變的複雜性,更突顯文字學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的深度。
伍博士相信透過本次學術會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能在對話與碰撞中激發新思維,推動漢字研究邁向更深遠的層次。



資料來源:202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