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於2025年4月10日舉辦「傳統戲曲( 越劇)藝術的成長密碼與生命美學」講座,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舒錦霞女士應邀主持,以越劇為媒介,探討藝術如何連結文化認同、滋養心靈,並回應香港傳統藝術發展的困境。
香港傳統戲劇面臨場地不足與傳承困難等問題,舒錦霞直言:「文化和心靈的回歸尚未完成。」她以「戀愛結婚」比喻藝術推廣,強調須先讓青少年「認識、感知、瞭解」,才能進一步熱愛。相較內地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她認為香港需系統性培育觀眾,例如透過大學戲曲社團逐步擴展,並以「一句一句教唱」的實踐累積興趣。
談及戲劇「以情化人、以美育人」的特質,舒錦霞指出,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能培養多元視角。她舉例:「有藝術訓練的人,會透過角色扮演反思自我,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在當代社會易趨偏激的環境中,藝術恰是「讓內心強大」的良方。她呼籲從小播下戲曲種子,使美感經驗成為青少年未來的思考資源。
針對香港青少年對中華文化認同感不足的問題,舒錦霞提出「分眾推廣」策略。越劇雖為中國第二大劇種,但在香港因節奏緩慢而面臨觀眾老化。她建議精選經典劇目,如同「選書」般引導入門,並將越劇定位為「連接大灣區與浙江文化的紐帶」,重點培養興趣而非專業演員。「藝術是成長路徑之一,」她強調,「關鍵在於用戲曲美學啟發思考。」
舒錦霞老師以舞台為教室,致力透過表演與演講傳遞傳統美德。她深信,文化回歸需時間耕耘,而戲曲藝術的浸潤,終將成為跨越世代與地域的心靈橋樑。
講座還邀請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及孔聖堂中學師生參與。
越劇1906年起源於浙江嵊州,主要流行於蘇浙滬等地區,目前為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近年一套新派越劇爆紅,百年戲曲逐漸走進年輕人視野。


來源:202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