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黃錫楠教授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表示,樹仁大學在創校50周年之際,制訂配合數碼時代的策略發展計劃,是非常正確的策略選擇。他又認為,回望胡鴻烈校監和鍾期榮校長的辦學初衷和理念,再審視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可見樹仁實際上是引領着香港高等院校的發展。

黃教授表示,社會已進入數碼時代,資訊科技和數碼科技持續發展。樹仁近年增設大數據等實驗室和其他設施,讓管理層和各學系在構思新課程和改進現有課程內容時,可以添加更多與科技相關的元素。

他指出,樹仁不少課程具有良好的質素,如新聞與傳播學、社會工作和輔導心理等人文及社會科學課程。校方應繼續提升課程質素,使樹仁提供的課程,縱使沒有政府資助,但質素上也能與政府資助大學媲美。

黃教授退休前是香港公開大學(現為香港都會大學)的學術副校長,他也是工商管理和質素保證的專家。他認為,樹仁應繼續靈活運用其私立大學的優勢和規模不大的特點,建立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和推行新計劃時,樹仁不需要等待政府的決定和撥款,故能迅速行動。又例如,樹仁師生一向能打成一片,而由於規模不大,學系與學系之間能有更好的溝通和合作。

「敦仁博物」價值不變

談及樹仁的辦學理念,黃教授表示,胡校監和鍾校長創辦樹仁時以「敦仁博物」為校訓,今天看來,這一辦學理念更為重要,因為現今很多年輕人傾向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懂得與人相處,畢業後難以融入職場。樹仁以培養仁德兼備的君子為目標,對青年人的成長十分重要。「『敦仁』指學生在學習廣博的學術知識前,要先學習如何律己、尊重別人、有誠信和寬厚。只有學懂如何待人處事,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對於「博物」,黃教授認為可以加入新的含義,即要懂得利用科技和要有跨學科的知識。例如專攻中國文學的,要懂得如何利用科技去發掘資料及進行研究。「學術界線已不再像以往那麼分明,必定分開文、理、工、商。現在商科可以和文科有學術交流,社會科學亦可與自然科學融合,學生不能再滿足於一個學科的知識。」

與胡校監的交往

黃教授在2011年出任校務委員會成員,之後出任副主席,然後成為主席;但他與樹仁結緣,其實可以在上世紀90年代算起。當時黃教授是國際會計師公會(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在香港的代表,負責處理公會在香港舉行的考試,及會計學系畢業生豁免公會考試的安排。大約在1992至1993年間,他與同事探訪樹仁,了解其會計學課程的設計和內容,以決定樹仁畢業生可以得到什麼豁免。到訪當天獲胡校監親身接見。

「我記得當時胡校監請我們一行到慧翠道外的茶餐廳吃午飯。我們之後通知樹仁,其畢業生可以豁免考部分試卷,但胡校監不停與我們周旋,跟我們有多次書信和文件往來。最後,我們認為樹仁在質素管理等方面都符合要求,便給予樹仁與其他大學相同的豁免安排。」黃教授說。

其後,黃教授獲委任為香港學術評審局(即現在的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委員,在1996至1997年的學界活動中不時見到胡校監,雙方曾談到樹仁的未來發展路向,之後到訪樹仁,在胡校監引見下認識了鍾期榮校長和胡懷中博士。稍後,胡校監和鍾校長同意接受評審,而樹仁在2006年12月獲政府批准正名為大學。

他說:「與胡校監和鍾校長的交往中,我感到二人非常熱愛他們的工作,而且深信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某些外界人士未必認同他們所做的事,但他們有自己的理由,堅持自己的信念。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期然建立了對他們的敬佩,並很希望與他們一起工作。」

樹仁對高等教育的貢獻

回望樹仁走過的路,黃教授感受最深的,是發現胡校監和鍾校長在50年前,已預見大專教育發展的3個方向,他們踏出第一步,之後排除萬難,堅持走下去。這3個方向是:(1)創辦樹仁,增加大專教育學額,為有心向學的青年人提供高等教育機會;(2)堅持4年大學學制,拒絕「四變三」, 寧願沒有政府資助;(3)堅持民間辦學,自力更新,成為今天自資院校的先驅。

「看看今天香港的高等教育,所有大學都是4年制。中六學生考獲指定成績,就有資格入讀大學,即大學教育變得普遍。除了8間政府資助大學外,還有10多間私立院校。實際上,這3件事,樹仁一開始便帶動了,這反映當初校監和校長的構思是正確的。樹仁一向是一間低調的大學,不會跟外界說你們是跟着我走的;但實際上我們當初是帶領着香港高等院校的發展。」黃教授說。

展望未來,黃教授說,人口變化是一個循環,若干年後,中學生人數便會回升,相信屆時樹仁只要秉持其教育理念、提高課程質素、提供切合社會需求的課程、關懷學生,便能繼續向前發展,創建更好的另一個50年。

來源:50周年校慶特號

————

相關報道:專訪校董會主席丁午壽、副主席張舜堯、委員胡國興  暢談難忘時刻及樹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