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數碼洪流下,透過資訊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應用提升教與學,已成全球教育趨勢。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孫天倫教授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樹仁大學的願景是要在數碼時代,通過重塑其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向學生提供有別於其他院校,且具有質素和成效的大學教育。

作為一所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的大學,在樹仁大學的2021-2025年策略發展計劃中,涵蓋了課程(Programmes)、實踐(Practices)、概覽(Profile)、人(People)及校園(Place)這5個P。孫教授認為,這五大發展目標同樣重要,亦互相緊扣,必須均衡發展,才能達致樹仁大學的願景和使命。

課程(Programmes)

課程(Programmes)上,仁大除了開辦創新兼具質素的課程去培育社會所需人才,也利用數碼技術及採用新的教學方法,配合網上學習(Web-based learning)、以實驗室為基礎的學習(Laboratory-based learning)等新發展。「為裝備學生切合行業和市場需要,開辦課程時一定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

孫教授續指,仁大不少學科擁有絕對優勢,透過整合課程,並將資訊數碼科技應用在教與學和研究上, 可更精準及針對性訓練學生,為他們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她又以新傳系學生為例,提及業界對新傳系學生評價很高,一畢業投身職場已具備技能及實戰經驗,但現今市場亦需懂得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採寫新聞及進行營銷,所以課程亦需與時並進,才可增加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本科生課程方面,仁大擬於今明兩年分別開辦「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Hons) in Media and Immersive Technology)課程,及「應用數據科學(榮譽)科學學士」課程(Bachelor of Science (Hons) in Applied Data Science),後者尚待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今年10月的審核。至於研究生課程,仁大計劃明年開辦遊戲治療碩士學位課程
(Master in Play Therapy)及2023年開辦社會工作碩士課程(Master of Social Work),這些課程都會加入數碼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元素。

實踐(Practices)

在實踐(Practices)上,樹仁致力改進其各個運作系統和作業方式,發展以服務為本、成效為核心的文化。孫教授認為,現今學生在平衡出路與興趣下,都有意在修讀本科外作跨學系學習,因此樹仁除卻加強現有的副修課程,亦會銳意改善各學系間在系統及教學上的連結。此外,大學繼續會為學生安排專科範疇相關的實習工作,令他們在正式投身職場前對有關行業具基本實戰經驗。

人(People)

在人(People)方面,樹仁力求推動大學每一位成員成為有承擔、具活力和能夠迅速回應轉變的人,「我們期望學生可以將樹仁的校訓『敦仁博物』薪火相傳,現時各學系亦有其傳承計劃,提拔與培育學系主任與教職員。」

孫教授強調,聯繫所有持份者參與發展樹仁亦是目標之一,其中捐贈者對樹仁帶來的不只是金錢上的支援,更重要其實是社會對樹仁的一種認可。

概覽(Profile)

至於在概覽(Profile)方面,儘管仁大一向是一所不張揚的大學,甚少宣傳造勢。但孫教授直言,「自社交媒體出現後,我們也開始考慮要做一些推廣,你不做宣傳,人家不會知道你的優點和成就,也讓我們可與社會分享樹仁推崇的儒學教育理念。」

為建立校譽,進一步將樹仁優質卓越的教學及具社會影響力的研究發揚光大,仁大著手為學校做好包裝宣傳。「我們致力優化學科, 提升仁大在世界大學的學科排名,為學生日後到海外升學鋪路,又透過製作精美印刷品、在港鐵和巴士刊登廣告宣傳各學系,期望在推廣樹仁之餘,亦提升學生對仁大的歸屬感,讓他們對身為仁大一份子感到驕傲自豪。」

校園(Place)

在校園(Place)方面,樹仁多年來持續改善設施,以豐富師生的校園生活,促進樹仁與社會之間的協作及對社會的服務。孫教授談到校園這部份時說:「大學需要更多空間發展教學和研究設施,期望將來可以得到可供擴展的新地方。我也希望在樹仁進一步推動體育和音樂的發展,例如提供更多校隊訓練設施,及增加音樂設備和場地。」

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實驗室的啟用,多個涉及科技和跨學科的研究項目亦相繼展開,孫教授表示,這些跨學科研究為社會帶來影響和禆益,並實現知識轉移,取得一些成就。「透過運用有限資源去做真正可以影響社會的事,讓社會見證仁大如何用生命影響生命,這亦是我們的策略目標之一。」她亦希望學生可以到研究院綜合大樓5樓的實驗室參觀或上課,有機會去用那裏的設施,相信可以受到啟發;期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浸後,師生都能對數碼人文有更深的認識。

來源:50周年校慶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