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於2025年1月14日公布全港首個針對四代香港市民心理健康和抗逆力的大型縱向研究,顯示Z世代年輕人(18歲至27歲)焦慮、抑鬱和創傷後壓力徵狀最嚴重,而情緒調節能力和對生活的積極度也比其他世代低。研究團隊呼籲社會關注年輕一代個人和家庭層面的抗逆能力,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
是次《全港首個大型縱向研究—四代香港市民的心理健康和抗逆力:對逆境和創傷的反應》首階段研究,由仁大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証實踐及研究中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及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共同合作。
研究於2023至2024年進行,透過網上問卷和面談訪問逾一萬名市民,涵蓋晚期嬰兒潮世代(60歲至74歲)、X世代(44歲至59歲)、Y世代(28歲至43歲)及Z世代(18歲至27歲)。研究發現,患上壓力、焦慮及抑鬱徵狀的香港人分別有約22%、21%、17%,不同世代的壓力水平相若;但Z世代的焦慮和抑鬱徵狀比率最高,分別有22.8%、30.5%、22.3%的年輕人出現壓力、焦慮及抑鬱徵狀。
參與研究的仁大行政副校長兼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周德生博士解釋,年輕人抑鬱和焦慮徵狀較高,可能與他們更願意分享情緒狀態、意識到自身困難及更關心心理健康有關,因此更可能在調查中反映負面情緒。
研究又顯示,逾半受訪者曾經歷心理創傷,最多人遭遇的是親人離世或離婚、目睹死亡或受傷、童年遭受虐待、受暴力對待。當中團隊發現,嬰兒潮世代經歷終生創傷的比例最高,達到83.3%;而雖然Z世代經歷心理創傷的比例較低,但受暴力對待的比率達13.9%,為各世代中最高,單計過去一年曾受暴力對待的Z世代為9.4%,情況值得關注。
團隊表示,創傷與心理健康具重大關係,曾經歷創傷及逆境的群體容易出現壓力、焦慮及抑鬱徵狀;過去一年遭遇心理創傷的Z世代,56.5%的人有焦慮徵狀、44.7%人出現抑鬱,比率明顯高於其他世代;另外46.3%人出現創傷後壓力徵狀(PTSD)。
是次研究亦分析應對逆境和創傷時的四大保護因素,包括個人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情緒調節和積極人生觀,而當中以情緒調節能力最為重要。保護因素分數較高的人,出現壓力、焦慮、抑鬱徵狀的比率較低。不過,Z世代各項分數均屬最低,尤其情緒調節和積極人生觀方面,趨勢與外國相似。
周德生博士表示,建立抗逆力、增強家庭韌性、參與社區及保持健康生活等,均能提升心理健康。對於Z世代情緒問題嚴重,周博士建議,有關機構加強針對性政策與措施,例如加強情緒與逆境教育。
領導研究的仁大副校長(研究院)兼卓越心理學教授鄧素琴教授說,各世代的心理健康會隨年齡遞增及人生階段不同而改變,例如抗壓能力到一定年齡會加強,但絕不能忽視各世代當前面對的社會、家庭、工作或學校影響因素,「不可以說等到他長大了自然復原,就不理會」,提倡及早察覺、預防及介入,增強如個人抗逆力和情緒調節等保護因素。
研究未有就香港社會情況作針對性提問,鄧素琴教授解釋,是次為首階段研究,主要收集基數,以提供與國際研究比較的數據。目前進行的第二階段後續研究,會考慮加入香港元素,預計一年至一年半後發布結果。

Source: 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