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教育智庫」主席陳錦雲7月下旬到訪香港樹仁大學,與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進行對談,二人討論了大學課程設計、香港心理學發展,以及香港高等教育變化等。孫天倫教授表示,在時代洪流中,科技教育固然重要,但仁大仍以人文為基礎,並在人文與科技之間取得良好平衡。
孫天倫教授接受「灣區教育智庫」平台訪問時指出,在創新科技發展洪流下,透過資訊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應用提升教學已成全球教育趨勢。仁大「2021-2025年策略發展計劃」中,分別有課程(Programmes)、實踐(Practices)、概覽(Profile)、人(People)及校園(Place)這5個P,其中在課程方面,仁大願景是在數碼年代,通過重塑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向學生提供有別於其他院校的高質量大學教育。她解釋,通過增加和改革課程,仁大在人文與科技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成功將科技元素注入大學的人文教育,令仁大在新世代提升博雅教育至更高層次。
孫天倫教授強調,仁大的辦學初衷為人文教育,「縱使科技重要,我們都會以人文為基礎。而且現在做科技的人很多,做人文的少,我覺得樹仁還是需要保留一些理想」。雖然校方未有打算成立很有規模的科技部門,但設有應用數據科學學系,還有相關設備和實驗室,足以應付仁大師生需要。
學生就業前景也是校方的關注點。孫天倫教授認為要加強跨學科的發展,讓學生裝備自己配合時代變化。例如中文系在設計一個四年制的創意寫作學士課程,其中一部份是教導學生如何結合中國文學及歷史為動漫影視創作劇本。
仁大還積極配合大灣區發展,孫天倫教授形容仁大擁有良好課程資源,例如心理學相關課程,校方希望通過互聯網開放這些優質的課程資源給大灣區甚至全國學生使用。她預計校方最新開設的遊戲治療專業,未來有機會設計一個中文授課的模式。
此外推動校園國際化也是大學的新計劃,孫天倫教授指仁大開辦全港首個專為國際學生而設的大學先修課程證書(IFYP),已吸引到來自韓國、緬甸、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的學生入讀,讓他們深入認識香港這個中西文化匯聚之都。
封面照片:「灣區教育智庫」主席陳錦雲(右)送贈紀念品予仁大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
來源:2024年秋季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