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於2025年1月21日舉行「家校攜手‧關愛融合」座談會,約110名教育人士及中小學教師出席,以推動家校合作,尤其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在關愛環境中成長。
仁大行政副校長周德生博士致辭時提到,要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營造理想成長環境,家庭與學校的參與缺一不可。他相信每位需要幫助的學生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家校需要採取個性化教學與支援方式,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而仁大輔心系在這方面亦積極與社區組織、家長、教師與輔導業界同行,引入實證為本的方式,幫助每位學生實現其天賦。
另外,仁大輔心系副系主任兼課程統籌主任許明得教授致辭亦表示,輔心系在過去一個學期的培訓課程中,教師們竭盡心力幫助SEN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亦讓家長了解學生。若果每位老師啟動三層支援模式,照顧學生、推動健康校園,就能「照亮全間學校」。
分享嘉賓之一,前藝人陳敏兒女士指,香港年輕世代不快樂,與家長及教師的情緒壓力有關。她明白為人父母甚艱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做父母是一項「有開始無結束的生命工程」,有負面情緒屬正常,控制情緒亦有一定難度。但同一時間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大腦猶如進行「大裝修」,思緒紛亂,又要尋找自我認同,故特別需要父母、教師及朋友的肯定與認可。
陳敏兒建議,父母及教師多留意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包括精神、身體、智力、關係和情感五個面向,以達致健康快樂的狀態,強調「要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他人」。精神面向方面,她同意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人在困境中找到力量,更能有效地幫助一個人在最惡劣的條件下生存。談及養育意義,她形容子女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照顧孩子等同照顧自己,是一種幸福,孩子也是父母的人生教練,訓練父母成為更好、更完整的人。
座談會上,筲箕灣官立中學殷見歡校長,及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宋綺琪主任亦分享支援S E N 學生的心得。殷見歡校長指出,英中也有很多特殊教育需要個案,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精神病或聽障學生。校方重視「有朋友」概念,例如「校園小天使計劃」或每周三次的棋類遊戲,為SEN同學尋找開朗的朋友。學校亦利用學生犯錯的情況,灌輸他們正確價值觀及精神。除了SEN同學本身,學校亦從家庭方面著手。她憶述,2018年DSE女狀元陳曉汶當時就讀她任教的學校,學校為協助同學遠離抑鬱,與家長合作培養同學正向思維。
至於宋綺琪主任則建議,全校應參與支援SEN學生的工作,當中包括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層面。例如教師可善用黑板,寫下課堂重點,讓有需要的學生清楚知道課堂流程、有更多時間抄寫。在提供寫作訓練時,可使用視覺策略去練習定點描寫,例如引導學生利用俯視、仰視和平視等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有助增加寫作內容。





來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