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日益重視文化遺產發展,政府積極推動保育工作的同時,高等教育機構亦加強相關學術研究。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及社會學系的學者,對文化遺產展開深入研究,並將成果融入教與學,促進學術與社會的連結。
《樹仁簡訊》邀請了仁大歷史學系及社會學系五名學者作深入訪問,包括社會學系的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協理學術副校長(評審及學科發展)許耀峰教授、副系主任曾仲堅博士,以及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和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研究範疇多元化,涵蓋潮人盂蘭勝會、電影與城市的關係、香港投資文化、香港漁民教會及新加坡華人墓園。
陳蒨教授用科技傳承盂蘭文化

陳蒨教授近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尤其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她表示,最初主要從文化遺產、身份認同及集體回憶的角度探討非遺價值,近年藉助數碼科技創新技術,建立虛擬的盂蘭勝會博物館。
有別於官方主導的傳統博物館,這個虛擬博物館更強調情感、個人回憶與集體記憶,於是採用社區參與方式,由香港潮人或傳承人分享盂蘭節的節慶記憶等。陳蒨教授強調「人」是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其研究論述較為廣闊,納入不同持份者與參與者,以展示他們心目中的非遺價值。


至於「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則利用VR技術及多媒體優點,以過百條360度全景影片,重塑盂蘭勝會的場景,讓公眾沉浸式體驗節慶氣氛。
研究成果亦產生社會效益,包括加深公眾對盂蘭節、非遺以至香港文化的認識,而透過設立虛擬博物館,亦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虛擬博物館更成為教學資源,被應用於仁大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及通識教育的課程。


仁大學者從事文化遺產研究時,分別採用「學術研究」與「推廣」兩大方向。陳蒨教授說明,部分同事以「貼地」方式向大眾推廣文化遺產,亦有同事致力於深入的學術探討,例如社會學系副教授麥秀華博士曾出版有關中國和香港飲食文化的學術刊物。
展望未來研究方向,陳蒨教授指出會繼續以數碼科技記錄及呈現文化遺產,並進一步評估這些科技對於推廣有沒有成效。她補充,仁大的文化遺產研究不僅局限於香港,更包括中國內地與海外,例如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以及新加坡的考察等。
最後,研究上海電影的何其亮教授在訪問中說明了「遺產」(heritage)的意義。「歷史或許有不確定性,甚至是後人建構的,但人們對heritage的情感與連結是真實的」。
協理學術副校長(評審及學科發展)許耀峰教授
個人研究項目: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場
研究焦點:武吉布朗墳場是全球最大的華人公墓之一, 建於1922年。2011年,新加坡政府為了建一條穿過墳場的公路,需拆除逾4000個墳墓,引起社會不滿。後來許教授獲邀對這些墳墓作記錄,包括抄錄碑文及抽取樣本作3D掃描。近年,他也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框架分析墳墓使用的材料,例如磁磚種類,從而推斷死者的家庭文化背景。


教與學:研究啟發了社會學系成立「文化、藝術及科技課程」(ACT)。特區政府推行藝術科技,許教授利用墳場研究工作所學到的文化遺產紀錄技術,如3D掃描、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等,轉移至學科設計當中。

數碼人文:傳統的墳場紀錄工作主要依靠紙筆或打印。後來在數碼科技幫助下,團隊使用數碼相機及3D掃描作記錄,並建立電子檔案庫。
社會學系副系主任曾仲堅博士
研究項目:香港投資文化
研究焦點:香港社會一向以物質主義取向著稱。這裡的「物質」,指的是物質上的追求,例如「炒股」、「炒樓」等以追求短期獲利為目的的投資文化。曾仲堅博士以電視劇為切入點開展研究,因為電視劇在70至90年代是港人最主要的娛樂形式。當時無線電視黃金時段劇集的收視率高達七成,而處境劇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最能反映社會現實。曾博士觀察到投資題材不時出現於這類劇集中。
自70年代起,電視處境劇對金錢的論述既有正面肯定, 也有負面反省。透過分析這些劇集,曾博士發現香港人 對金錢存在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關係,當中充滿掙扎,例如金錢與夢想之間的妥協。這種關係背後也與政治、 經濟及政策變化有密切聯繫。
教與學:曾博士負責的兩門課「香港社會與文化」與「香港中華文化的形成」都有這方面的討論。討論物質價值、 傳統道德與非物質理想間的矛盾、調和及共存。
數碼人文:近年本地電視台將過去的劇集和紀錄放在網上平台,曾博士留意到除了娛樂功能,這些紀錄也是過去數十年香港文化史的珍貴研究材料。他既研究這些數碼紀錄,也計劃在未來研究建立相關物質文化文本的資料庫。
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
研究項目:電影與城市的關係
研究焦點:探討20世紀初上海電影的興起如何重塑上海社會、殖民統治以及國族認同。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媒介,電影既帶來娛樂革新,也衝擊社會結構。
研究顯示,戲院營運面臨火災與傳染病風險,影片內容引發道德爭議,促使租界建立審查制度;其二,有關西方沒落影像與種族主義內容喚醒中國觀眾的民族意識;其三,戲院建築改變華洋間種族隔離,觀影禮儀重塑公共行為。電影文化體現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互動——既被收編為管治工具,又成為挑戰殖民秩序的文化力量,折射出 近代中國都市發展的複雜性。
教與學:研究方法與成果與歷史學系中國城市史相關內容結合,討論文化現象與城市管理的複雜關係。鼓勵學生透過早期影像研究,發展「媒介考古學」,比較電影與社交媒體的社會動員機制。研究亦與香港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探討香港早期殖民統治如何因應社會與文化變遷,以及社會文化發展如何重塑殖民統治。
數碼人文:在數碼時代下,科技能系統地整理及電子化中國古籍。而何教授即將出版的新書,在AI協助下完成中文翻譯工作。歷史學研究嚴禁抄襲,何教授坦言AI技術對學術研究的貢獻仍有限。
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
研究項目:香港漁民教會
研究重點:香港漁民教會在20世紀的現代城市發展轉型中成立,不少已有過百年歷史,遍布昔日的漁港及社區。漁民大多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故無法透過自身知識、文字來保存歷史及生活經驗。彭博士基於近代基督教歷史的研究成果,從中國近代跨文化與宗教交流視角出發,聚焦研究香港漁民信仰、漁民教會的成立及漁民生活史,藉此重新詮釋宗教空間與城市變遷的交匯。
其著作《香港漁民教會》剖析邊緣社群中基督教的本土化歷程,展現宗教如何回應殖民主義、城市化與現代性挑戰。研究成果曾於中文大學、浸會大學等國際會議,以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講座和文化機構中廣泛發表。

教與學:彭博士將文化遺產研究成果融入世界史及通識課程,涵蓋漁民教會、跨宗教葬禮、基督教高等教育與性別研究等主題,深化學生對宗教文化遺產的本土理解。她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口述歷史與實地考察,促進課堂與社區連結。
數碼人文:彭博士結合宗教文化遺產研究與大學的數碼人文發展,設計《世界宗教史》新課程並參與QESS資助項目,建構「世界宗教與生死文化」教學影片資料庫,並開發「蓬瀛仙館」VR虛擬導覽,創新推動跨宗教生命教育。
來源:202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