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學生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意節」,該比賽於4月23日舉行香港賽區評審日及頒獎典禮,4支來自香港樹仁大學的學生隊伍在香港賽區勝出,並於5月中旬赴廣州參加準決賽。

[主圖片:仁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麥秀華博士(右二)和助理教授吳妮娜博士也擔任了灣創節香港賽區仁大學生的指導老師,並與陳芷軒同學(左一)和蔡心蕊同學(左二)一起接受訪問。]

社會學系三年級學生馬天進同學。
社會學系三年級學生余藝明同學。
「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意節」於4月23日舉行香港賽區評審日及頒獎典禮。

是次活動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目標是鼓勵香港學生以創意手法推動文化傳承,對非遺作深入的調研及發掘,藉此讓大眾更認識非遺在香港的發展。

比賽評審、香港特區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葉振都先生表示,灣創節是一個讓學生展示創意的平台,而以非遺為主題的比賽更具意義。「今屆賽事的其中一個優勝隊伍『山草藥堂』,該隊學生提議與涼茶店合作策劃一系列互動遊戲,吸引青年群眾參與,藉此宣傳各種涼茶功效。該項目設計具心思,較為容易鼓勵到年輕人參與。此外,學生應積極使用多媒體設計及媒介應用,擴展宣傳方案的影響力。」其他評審包括明匯智庫顧問陳財喜博士、鳳凰衛視鳳凰秀IP孵化部總監張翼女士、仁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麥秀華博士及嶺南大學陳德軒博士。

麥秀華博士表示,感謝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的介紹,讓本校學生有機會參與是次比賽,拓寬眼界。「本身我任教非遺相關學科,都會有類似的Group Project,於是我就想到讓學生交功課的同時,他們最後也能按意願把作品投稿參與比賽。」她續指,整個比賽經過兩輪評審,樹仁的學生在演說及問答環節表現出色,雖然最後未能在準決賽中脫穎而出晉身總決賽,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吳妮娜博士是參賽學生的指導老師之一,她認為樹仁的學生對學習充滿熱忱,各有才能。「當時『愚者不移』的組員蔡心蕊同學(工管系)找我諮詢意見,由於她們專長是市場推廣方面,所以我介紹了我的學生陳芷軒(社會學系)與她們組隊,最後他們一同合作組隊參賽。」她期望學生不要因在總決賽中落敗而氣餒,比賽得到的經驗也很寶貴。

《樹仁簡訊》訪問了有份參賽的學生,其中「愚者不移」的組員、工管系四年級學生蔡心蕊同學和來自社會學系的陳芷軒同學,就是跨學科合作的例子。三位組員都將自己的學科的理念和知識運用在是次比賽項目之中,彼此亦在合作中得到不少啟發。

擔任隊長的蔡心蕊同學表示,香港賽區比賽的時候,正是考期終試的時間,要平衡考試和修改比賽專案,每天都是和時間競賽,加上所選的題目是長洲太平清醮,需因應疫情期間及香港復常的情況下調整專案內容,慶幸在香港賽區發揮水準並成功出線,雖然最後準決賽落敗,但她希望自己的經驗能為其他學生帶來借鏡。陳芷軒同學覺得每位組員各有專長,今次到廣州參加準決賽也大開眼界,見識到廣州學生的能力,再裝備自己。

「志在參與」組的麥耀欣同學是社會學系三年級學生,認為參賽的最大挑戰是在完成簡報匯報後需即時回答評審的提問,訓練了個人組織能力及臨場反應。最大得著是學習到如何運用科技配合,讓青少年更容易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組員馬天進同學當時也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參加比賽,「我建議同學如果有機會真的要嘗試報名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了解個人實力及其他參賽者值得學習的地方。」

「Dreams come true」的余藝明同學和組員於香港賽區出線後,認為整個比賽的最大挑戰是與內地學生隊伍組隊參加半準決賽。「因為在很趕急的時間下,需要做一份全新的項目專案,其實組員間也很好,能做到互相補位,但始終第一次合作,彼此仍需時間磨合適應。我欣賞廣州學生的創意很高,在思維上亦貼近評判的想法,這次粵港組隊作賽的經驗很難得。」

各評審在點評環節中就參賽學生表現作分享。
樹仁學生進行項目報告。
樹仁學生進行項目報告。
香港樹仁大學的學生隊伍在香港賽區勝出。
香港樹仁大學的學生隊伍在香港賽區勝出。
香港樹仁大學的學生隊伍在香港賽區勝出。
香港樹仁大學的學生隊伍在香港賽區勝出。
「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意節」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大賽主題。
一眾評審在聽學生進行匯報。

來源:2023年5月及6月號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