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樹仁大學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推行的「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下稱「計劃」)於2025年4月11日在仁大舉行啟動禮,吸引逾200名教育界和學校代表參與。
啟動禮儀式由仁大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副校長(研究院)鄧素琴教授、行政副校長周德生博士;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女士、督導主任馬佩雯女士及余艷芳女士主持。一眾嘉賓以「童心理情」小法寶「積極畫筆」,為計劃中三隻小動物情緒練習生髹上斑斕色彩,揭開計劃序幕。

孫天倫教授致辭時表示,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2,736萬元支持「計劃」。她又指出「計劃」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同時建立一個更理解和尊重兒童心聲的社會環境;並強調社會上每位成年人都應成為孩子的「情緒經理人」,引導他們理解情緒,健康成長。


「童心理情計劃」項目主理人周德生博士也表示,情緒是複雜的事,莫說小童,就連成年人也未必可以有效地表達自己情緒與感受。而由其團隊設計的遊戲化社交情緒學習計劃,主要是透過趣味方式,協助學童從小開始學習,如何認識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繼而了解他人情緒。
他指出「計劃」有四個目標,分別培養小學生情緒認知及表達能力、協助家長了解小孩情緒發展、強化教師社交情緒教育的知識,以及向公眾教育及宣傳情緒健康。
周德生博士又補充,「童心理情計劃」中的「童心」代表兒童的純真,他希望成年人也可透過計劃重新認識和理解孩子的童心,欣賞孩子獨特的視角;「理情」則為疏理情緒,包括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以塑造獨特的個性和行為。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女士亦提到,「計劃」目標在三年內為25間小學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幫助5,0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從預防、認知、及早識別學生的精神困擾。她又透露,過去一年為13間學校推行「計劃」時,發現有學生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如認為「傷心」是不好的,哭是軟弱的表現,憤怒也不應顯露出來。但當他們參與課程之後,才明白到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是自然的表達方式,並學會正向表達與管理情緒。
至於「童心理情計劃」項目經理郭倩衡女士亦表示,「計劃」著重科研實證,年初從13間學校收集約1,100份問卷,結果發現兒童學習社交情緒不僅影響生活滿意度,亦有效改善情緒及行為問題,提升親子關係,從而反映社交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啟動儀式結束後,團隊亦於仁大顧鐵華費肇芬伉儷廣場舉行「情緒練習生遊戲日」,讓一眾小學生參加社交情緒教育攤位遊戲,體驗以遊戲方式學習管理情緒,非常投入。
「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是以遊戲學習模式,為參加計劃的小三及小四學生提供社交情緒學習訓練課堂,學生化身為「情緒練習生」,學習自我意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社會意識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等五大社交情緒能力;計劃還包括為學校舉辦教師及家長工作坊、到校支援服務,「一站式」支援學校推動社交情緒教育。




來源:202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