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維護家庭基金、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及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合辦的「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2025年6月23日在香港樹仁大學舉行,逾170位學界、教育界、社福機構及宗教代表出席,並由仁大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主任、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博士發表親職教養研究。
子女助人傾向與心理韌性受親職影響
《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與心理韌性》研究於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進行,以問卷形式訪問565對父母與子女,發現家庭和諧能顯著提升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利他行為,而正向親職教養甚至抵銷部份父母負面情緒的影響。李樹甘博士總結道:「融洽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平台,使父母能改善和子女的互動,有利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與及更樂於助人。」
社工與藝人分享倡導陪伴與情感支援策略
分享環節中,來自不同背景的代表除了回應研究內容,並分享如何促進家庭關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助理總幹事竺永洪先生分享建立和諧家庭的三個要素。首先是營造「優質時光」─ ─即讓家庭成員在日常中享有共同的快樂時刻,例如丈夫在子女面前自然流露對妻子的親暱、全家共享輕鬆愉快的早餐時光等,都有助創造正面家庭氣氛。第二,當家庭出現衝突時,應尋求更有效的處理方式,例如向專業社工求助。他強調:「問題不是有沒有吵架,而是如何在爭執中找到令彼此願意再溝通的方法。」最後是智慧的親職引導,竺先生分享自己不會選擇在早上送女兒上學時「訓話」,而是在早餐時以輕鬆語氣閒話家常。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鍾凌慧女士則指出,家庭氛圍與父母身教對子女人格成長影響深遠。她表示:「很多時候,單純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是不夠的,因為家庭每一位成員的情緒與健康彼此牽動。」她強調,孩子若在關愛穩定的家庭中成長,更能自然發展出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應變能力。明愛在服務中推行「品格培育計劃」,針對幼兒至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引導家長與老師培養子女如堅毅、自律、仁慈等特質,並透過「公平」與「感恩」等核心價值,協助他們建立正向世界觀。
影視藝人陳錦鴻先生亦以父親身份分享家庭經驗。他指出,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有不同的標準與情緒節奏,因此維繫關係的關鍵是「包容與耐心」。他坦言,真正的親職責任始於父母本身的改變,尤其父親角色至關重要。他回憶母親在父親早逝後,以《朱子治家格言》培育五名子女,灌輸中國傳統生活智慧,例如「黎明即起」鼓勵紀律、「灑掃庭除」傳遞責任感等。他與太太亦將這些格言應用於家庭教養中,深信傳統價值觀能為現代家庭帶來穩定與尊重。
李博士總結:家庭需長期投資
李樹甘博士在論壇尾聲指出,家庭關係如同經濟運行,難免經歷短期波動,但應著眼於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而這有賴於親子雙方的共同經營與信任積累。他強調應通過正向溝通、尊重與理解來維繫家庭和諧,並肯定了基督信仰在鞏固家庭結構、強化父母承諾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本次論壇除發表研究外,亦深化學界與各界對話。BEPP將持續拓展相關研究及政策倡議,期望構建「以家庭為本」的公共支持網絡,增強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韌性與信任。



資料來源:202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