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靈卓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以下贊辭由龔志強博士翻譯
在許多香港人眼中,九龍城寨是一處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包藏著各種不法活動,不單黑幫橫行、毒品販賣猖獗,更有不少賣淫及無牌行醫的場所。九龍城寨能穩立不倒,因為它不受港英政府及中英兩國政府直接管轄,是「三不管」地帶。中英兩國直至1987年才協定將城寨清拆,整過工程至1994年完成。
傳媒對城寨的描繪,往往聚焦於它黑暗的一面,如暴力、非法賭博、娼妓和窮困等問題,卻未能將城寨的生活面貌完全呈現出來。令人詫異的是,一名22歲剛從音樂學院畢業的英國女子,卻回應召命,到香港投身宣教工作,居住於城寨的中心,更最終以此為家。她矢志不渝,在香港其中一處最貧困的地方服侍窮乏者,逐漸取得城寨居民的尊敬,甚至得到幫會的容忍。她撰寫的兩部書:Crack in the Wall: The Life and Death of Kowloon Walled City和Chasing the Dragon: One Woman’s Struggle Against the Darkness of Hong Kong’s Drug Dens (中譯本為《追龍》),均生動地記載罪犯及癮君子奇妙地接受基督教信仰、展開人生新一頁的精彩故事。
潘靈卓博士獨力開展宣教事工後,漸漸有義工加入,團隊成員很多是初信信徒,過去都曾吸毒或犯法。她與團隊的愛心服侍被傳揚開去,獲得城寨和附近居民的讚賞,使她贏得「香港德蘭修女」的稱號。她與人接觸的方式是既簡單又深入:她進入受困擾者內心深處,引導他們倚靠內在的力量擺脫過去,藉著神的愛重過新生活。
在上世紀70年代,潘博士拯救生命和靈魂的工作得以擴展,建立了數個敬拜及戒毒的場地。這些努力促使聖士提芬會於1981年正式成立,及後香港政府於1985年向該會批出深水埗臨時房屋區的「幸福營」,使它在福利和戒毒方面的工作大為加強。到1997年,聖士提芬會又獲政府批出沙田一幅土地,作為多用途康復院舍。院舍提供了居所,讓一群染上各類癮癖的人可與照顧者一起生活。潘博士一直努力不懈服侍社會,她的貢獻獲得廣泛認同,包括二十五年後於1988年獲得英國MBE勳銜,以及1991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我們若了解毒品如何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為禍香港,就更能領會潘博士對社會的貢獻。自十九世紀以來,鴉片在香港這片英國殖民地曾一度合法存在,導致吸毒問題嚴重,遺下一段叫人扼腕的歷史。二十世紀初,從鴉片提煉的海洛英,較鴉片更方便吸食,加上毒販可獲更高利潤,因而氾濫成災。至1940年代,海洛英成為最多人吸食的毒品。然而,政府卻對問題缺乏應對。毒癮治療只局限於由少數醫院提供的短期戒毒服務。直至1958年,政府才開始為染上嚴重毒癮的囚犯提供強制戒毒治療。由政府監察的民間志願團體香港戒毒會(SARDA),於1961年才正式成立,標誌著自願戒毒服務的開始。因此,1960年代以來,共有兩類戒毒服務,分別是在囚吸毒犯人的強制戒毒,以及社區內吸毒者的自願戒毒。
潘博士於1966年抵港,在時間上最切合不過,因為正遇上政府官員及醫護人員開始接受戒毒治療的理念。她先驅性的工作,展示了若要成功拯救吸毒者的生命,必須依靠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吸毒者自身和家人的投入,也包括委身的工作人員,組成一個小社區。在這樣的社區內,沒有歧視、侮辱或懲罰。反之,他們在一個充滿愛和希望的環境得到扶助,在基督這個大家庭得著主內弟兄姊妹的支持。
這可說是一種「屬靈社區」,亦是最早以「治療社群」出現的戒毒方式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起,「治療社群」成為一種突出的戒毒與康復治療。由60年代後期開始,在香港開展戒毒工作的,還有其他基督教團體。60及70年代,一些本於基督教信仰,著重同時拯救吸毒者靈魂和肉體的計劃,逐漸成為本港戒毒服務的一個基礎。這些措施不僅是戒毒治療及康復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環,更為政府、公共醫療專家及社工帶來靈感,有助他們在隨後數十年不時作出調整,制定合適的戒毒政策。
在21世紀起初十年,本港吸食毒品的情況出現重大改變,濫用各類精神科藥物的趨勢明顯上升,特別是興奮劑和俗稱「K仔」的氯胺酮,極受年輕人歡迎。為應對問題急劇惡化所帶來的挑戰,有需要修訂當時只針對濫用海洛英的治療設施。在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和人力後,青少年濫藥的情況在過去十年顯著改善。這種策略上的變更,反映具針對性的干預可以帶來成效,而積極回應持續轉變的濫藥問題相當重要。
本港打擊濫藥的政策框架,目前已演變為具備最先進的輔導和心理的治療康復系統。它既嶄新,且高效率和多面向,亦著重有效的治療成果。儘管戒毒策略日趨現代化和制度化,本於基督教信仰的戒毒治療,仍然是整體康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潘博士六十年前創建的「屬靈社區」戒毒治療模式,至今仍行之有效。她努力奉獻一生,踐行這種使身體與靈魂同得醫治的信念和原則,現今依然成為激勵吸毒人士擺脫毒品枷鎖、踏上轉化之旅、重過新生活的強大動力。此個結合基督教價值觀和整體治療的方法,在戒毒康復領域中,持續展現它是既有效,亦具韌性。它所強調的全面照顧及靈性上的扶持,在香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不少飽受毒品傷害的人得以康復。
胡副校監,為表揚潘靈卓博士自1960年代中期起為戒毒者的康復開展先驅性工作,以及數十年來一直對本港戒毒治療及康復制度作出貢獻,本人謹恭請胡副校監閣下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潘靈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