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於2024年12月4日舉行「數碼影像實驗室」開幕禮,當中一眾仁大管理層和嘉賓進行虛擬切燒豬儀式,將數碼元素與中華文化結合,標誌實驗室正式啟動。
仁大學務副校監胡耀蘇教授致辭時表示,感謝政府的資助,讓校方成功招攬來自藝術科技界別的教職員,以及設立這所配備先進設施的實驗室。他說,隨著社會和經濟不斷變化,加上科技進步,仁大的教學會繼續結合創新元素,協助青年裝備自己、迎接未來。他又形容「藝術、文化及科技(榮譽)社會科學學士」的課程名字,反映人文學科與科學之間的微妙平衡,期望2027年首批畢業生能夠糅合當中的精髓以貢獻社會。
另外,仁大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亦表示,「藝術、文化及科技(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不但孕育藝術科技人才,同時符合仁大「在數碼時代重塑博雅教育」的策略發展。仁大繼續推出結合「數碼人文」的跨學科課程,包括下學年開辦、同時獲教育局資助的「娛樂及遊戲應用數碼方案 (榮譽) 理學士」課程,期望為相關業界提供人才,深信各課程的畢業生有助香港的創科發展及國際文化交流。
至於教育局副秘書長李忠善先生致辭亦稱,能夠見證仁大的數碼影像實驗室在政府資助下誕生,感到榮幸;又指「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為專上院校提供財政支持,開發切合市場需要的課程;該計劃體現政府推動自資院校平行發展的承諾,亦肯定這些院校的巨大發展潛力。他亦讚揚仁大作為自資院校的先驅,一直全力支持這個計劃並提交高質素申請。
此外,仁大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系陳蒨教授也向嘉賓講解,由她策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盂蘭勝會虛擬導覧」,當中展示了盂蘭勝會場景3D模型及360全景空間。而仁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柯平川博士則介紹他參與製作的數字化作品「姑蘇繁華圖」。
金像獎視覺特效導演、跨媒體藝術家黃宏達先生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在數碼影像實驗室看到的非遺研究項目,以及配置的3D打印機、3D掃瞄器和虛擬實境裝置,有助於電影製作,例如重塑100年前的建築物。他又指,實驗室落成後亦可讓有志投身電影行業的學生應用與學習更多,畢業後貢獻社會。
「數碼影像實驗室」位於圖書館綜合大樓6樓,提供包括3D掃描器、3D列印機和高性能電腦等3D影像科技設備,得以配合新開辦的「藝術、文化及科技(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使用;該課程受惠於教育局的「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獲批逾1,600萬元資助。
開幕禮邀請了多位嘉賓出席,包括教育局副秘書長李忠善先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處長鍾良伍先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代表何金鵬先生、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古蹟檔案)陳綺華女士、古蹟辦總文物主任蕭麗娟女士、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以及金像獎視覺特效導演黃宏達先生等。
而仁大管理層則包括校董會主席丁午壽先生、校董會副主席張舜堯博士、學務副校監胡耀蘇教授、常務副校監胡懷中博士、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行政副校長周德生博士、協理學術副校長(評審及學科發展)許耀峰教授,以及助理副校長李家文博士。
來源:202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