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廣受歡迎,令大眾重新認識九龍城寨這個消失30年的「三不管」地帶。眼見昔日城寨很多年輕人沉淪毒海,來自英國的傳道人潘靈卓女士(Jacqueline PULLINGER)大學畢業後隻身赴港,用生命感動生命,助迷途青年重返人生正途,直到今天仍然在港為弱勢社群服務。

潘靈卓女士無私奉獻社會,與香港樹仁大學校訓「敦仁博物」的精神不謀而合,獲仁大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潘靈卓女士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表示,對此感到榮幸,「我非常欣賞貴校所做的事,因此很高興接受這個榮譽。」其人生宗旨為「愛你的鄰人」,寄語年輕人多接觸窮人,在過程中尋找生命意義。

潘靈卓女士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國教音樂,但一直沒有放棄當傳道人。1966年,當時22歲的她隻身從英國倫敦來到香港,自此踏上宣道之路,數十年間幫助無數低下階層。

年屆八十的潘靈卓女士創辦的「聖士提芬會」位於長沙灣,樓下是街市,周圍均是唐樓和公共屋邨。從她房間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對面樓的老舊喉管,她表示很喜歡深水埗區,直言這些喉管代表香港,反映香港真實一面。

被問到為何在大學畢業後毅然遠赴香港傳教,潘靈卓女士認為這是上帝的指引,她表示生命只有一次,希望能好好善用,以免自己後悔。抵達香港後,潘靈卓女士很快找到工作,在一間學校教授音樂,同時在香港管弘樂團演奏。她坦言教書是為養活自己,但直到無法同時兼顧傳道工作,便放棄教音樂。

來港翌年,潘靈卓女士走進「三不管」的九龍城寨。城寨環境惡劣,她形容「沒有水、沒有多少人有電、渠蓋是打開的,老鼠比人還要多,青少年和小童沒有免費的小學教育。每月學費為4元,但很多學生無法支付。」她還看見無數「破碎生命」,包括在成人戲院售票的少年、父母為癮君子的年輕人,「他們的人生別無選擇,當然會加入黑社會」。

為了幫助城寨青年走出迷惘,潘靈卓女士創辦青年中心,提供康樂活動,假日帶他們露營,希望年輕人擁有陽光的人生。直到城寨1993年清拆,潘靈卓女士才離開這個工作20多年的地方。

1981年,潘靈卓女士成立「聖士提芬會」(The St Stephen’s Society),協助全港各區的吸毒者及基層窮人。「聖士提芬會」其後擴展為可提供過百個宿位的機構,亦向青少年提供另類教育,主要透過玩樂、思考和學習,讓他們不再依賴媒體、電子遊戲和電話,重拾對人生的熱情。潘靈卓女士笑言「聖士提芬會」並非很有組織,她最初開放自己的家,讓基層人士入住,不需要組織也能做得到,但後來愈來愈多義工加入,同時需要銀行戶口處理資金,因此需要成立組織。「我從來不是做慈善工作,我只是分享我的生活,尤其與窮人分享。幫助和關愛窮人不是慈善工作,我只是看見有人需要幫助,有時帶他們回家,有時幫助他們戒毒。」

潘靈卓女士情繫香港,早已視香港為家,而非其出生地英國。她形容香港人傑地靈,但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很多人未能展開美好人生,「我在香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尚未完成。」對於香港人,潘靈卓女士對老婦尤其憐憫,她指上一代女士辛勤工作,同時兼顧兩至三份工作,矢志將子女養育成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令人非常敬佩。

潘靈卓女士一直秉持「愛你的鄰人」的精神服務基層,亦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窮人,在過程中自然找到生命意義與財富,「當你與那些擁有很少資源的人交往愈多,你愈會發現自己原來也很匱乏,因為他們有太多東西可以給予你,這會讓你開始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

 

贊辭:潘靈卓 –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https://newsletter.hksyu.edu/zh-hant/贊辭:潘靈卓-榮譽社會科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