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於2025年4月8日首辦「樹仁講堂」,仁大榮譽工商管理學博士、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博士,向師生及公眾分享經營家族辦公室的理念,以及財富與文化的傳承之道。
施永青博士與仁大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博士、經融系博士生麥楚林及哲學碩士生李芷晴對談。施博士表示,其自設的家族辦公室負責管理「家族基金」,以保障家族成員的生活所需。他強調家族基金的成功關鍵在於全盤計劃,全面性的財富分配,妥善設計基金的章程,例如訂明設立目的、投資框架與比例等,有利資金滾存和家族的持續發展;相反無規劃地開展事業,只會令到事業走不長遠,且方向混亂。
施博士又提醒,不要借貸去擴展整盤事業,亦不允許家族事業成員借錢,因為一個低潮就可能令到事業崩盤,如當上一代還不到錢,就會由下一代負責償還;重申只要不借錢,所有擁有的資產就是全資產。
崇尚道家思想的施博士,強調終身學習,認為人類天生具備「博物」精神,應透過眼耳口鼻不斷吸收新知識,而非被動接受標準答案。他直言香港教育體制過度側重「學答」,學生僅追求符合模型答案以獲取分數,卻忽略「學問」的本質—即主動質疑與探索真理。為實踐這一理念,他辦提倡自主學習的私立小學,並在多所大專院校教授房地產與企業管理,致力打破填鴨式教育的桎梏。
另外,施博士又笑言「富不過三代」是事實,因為第二代需要面對的困境比較少,而且生於富裕家庭,導致努力向上的意願較低。至於財富的傳承會否讓下一代「躺平」? 他稱,這取決於父母教導子女的教育方針上,認為要讓子女專注於學業上,訂立更高的目標發掘自己的興趣。他亦發現大部分家族辦公室只傳承財富,較少傳承文化。相反,他在子女長大前已與他們建立良好溝通,把價值觀傳承至下一代,「有溝通才有文化傳承」。
施博士又寄語年輕一代,「知識是競爭力的核心」,呼籲擺脫對文憑的功利追逐,轉而培養對真理的真誠渴求。 他亦以自身白手起家的經歷為例,建議年輕人先累積實務經驗,待晉升管理層後再考慮創業,直言「未經歷練便 貿然行動,失敗率極高」。此外,他主張人生的價值應通過「在他者身上展現」來實現,例如投身慈善事業。他將 個人財富全數注入慈善基金,並過著簡樸生活,以此印證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言—人生的意義在於「對愛的渴求、 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苦難者的深切同情」。這一系列理念不僅貫穿其商業與教育實踐,更成為他留給社會的精神遺產。


封面圖片:(左起)經融系哲學碩士生李芷晴,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經融系系主任李樹甘博士,經融系博士生麥楚林。
來源:2025年7月刊